公孫瓚正在氣頭上,以為對方是在說恭維話,揮起胳膊便打,淩厲的一掌在對方麵門前停住。因為司馬懿仍是滿臉笑容,更因為司馬懿曾在戰爭中出謀劃策,才讓自己逃過一劫。那時他就對司馬懿另眼相看。他也知道,對方不是那種憑空說大話的人。
司馬懿見公孫瓚收掌,立即拱手道:“謝主公不殺之恩。”之後將心中所想附其耳,聽的公孫瓚雙眼放光,心湧澎湃。
……
剛回到監獄的劉備還沒有與張飛等人說上幾句話,就被中郎府的侍衛請了去。
中郎府大堂,劉備讀完竹簡,氣憤不已。
公孫瓚見狀心中頗喜,臉上卻是顯出悲慟的表情。“鮮卑要屠城,為死在潘城的哈嘯報仇。一萬人,每天屠一千。十天之後,潘城就是一座死城。做為幽州刺史,奉皇命統轄幽州。如今出此大事,師兄恨不得立即率軍前去剿賊。但是州中事務繁忙,抽不開身。所以……”
劉備聽到前一半話就知道公孫讚的意圖,痛快的打斷道:“若蒙師兄不棄,師弟願率兵解潘城之危。”
“師弟之德,師兄代潘城百姓先行謝過。”公孫瓚鄭重的作了一揖。“鮮卑每天早晨屠殺一千,此刻已有一千無辜百姓喪命。若能早一天破城,就可以挽救一千大漢子民。所以,師兄想請你立刻出發。”
“師弟有三個請求,還請師兄答允。”劉備略一思考,拱手道。
“但說無妨。”公孫瓚爽快道。
“犯人朱金龍熟悉騎戰,師弟想請師兄批準,讓他隨我出征,戴罪立功。”
“朱金龍本為我的部屬,是名悍將,他現在困於大牢,實在令人痛惜。雖然是欽犯,但是我可以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隻要能解救潘城之危,我可以向朝庭保舉其無事,還可右遷。”
“既然此時與鮮卑戰事再起,和親也就沒有了必要。所以,請師兄將送親隊伍暫扣押在府,日後再決定是否放行。”想到答應蔡文姬的承諾,劉備找了個借口,讓私心變的公允起來。
“也可。最後一件是又什麼?”
“師弟知道‘白馬義從’是師兄的精銳部隊,是師兄的心血結晶。師弟此次出征,希望可以得到完全的任命,甚至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師兄也是將領出身,也是將軍。此點我非常理解,每個人的戰作戰策略不同嘛。你放心,出了城,‘白馬義從’的指揮官就姓劉了。你們進來吧。”
隨著公孫瓚的呼喝,堂外三名銀凱將領踏步而進,身上銀色甲葉嘩啦作響。
“‘白馬義從’共三千人,皆乘白馬,千人為一部,共三部。三部校尉都在此。你們聽著,從今日起,自你們回城之前,我的師弟,劉備就是你們的新統率。”公孫瓚指著劉備對部下喝道。
“得令!”三名將領拱手稱。接著向劉備單膝下跪:“卑職田楷、單經、公孫越參見主帥。”
鑒於公孫瓚的催促,劉備帶著三將急忙出了中郎府,約定明日天明出征。為了避免城中敵細作的偵探,取消了一切本應有的出征儀式。
望著四人先後離去,司馬懿從密室中走了出來。
“你憑什麼認為劉備此去可以救潘城之危?”公孫瓚還是有疑惑,盡管司馬懿已經說的很清楚。
“劉備統率指揮不居一格。在下曾收集他的情報加以研究,在下發現,他的作戰方式與咱們這個時代不同,應該說是更勝一籌。一言以敝之,能夠因地製宜的出奇製勝,並能調動士兵的積極性。這在去年他與黃巾的數度交鋒中都可以看的出來。”
“你專門研究過他?有這個必要?”公孫瓚總覺得司馬懿對劉備有種說不說的懼意。
“有的。因為我曾經敗在他的手中,而且不止一次。劉備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的機智,也不是他的統兵才能,而是他的那顆包容萬物的胸襟。”
海納萬川,有容乃大。司馬懿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卻是說不出這樣的名句。因為這是後世林則徐的名言。
“如果劉備勝了,等於主公為朝庭建立大功;如果失敗,在下已經預先吩咐三位將軍,一旦失敗,絕不讓劉備活著回城。到時可以將一切責任推在死人身上。”
司馬懿感歎這個計劃半個時辰前一切都化為了泡影,意外卻幫了他。司馬懿如此說,為的就是讓公孫瓚寬心,也為了掩蓋真實的目的。他的真實目的並不是讓公孫瓚建功立業,成為名族英雄,而是要殺劉備。因為他肯定,劉備絕不可能是鮮卑鐵騎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