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夾縫裏的高昌(文)(2 / 3)

這樣的民族很不好對付,他們長槍快馬,奔行於原野之上,倏忽如電,來去無蹤,遊牧天下,四海為家,既不需要花費銀錢修築城堡,也不需要浩浩蕩蕩的後勤運輸線。來時濃煙滾滾,數萬鐵騎齊至,頃刻間城池被攻破,殺得你血流成河……等到你著急急忙忙地調集大隊人馬,趕來追殺的時候,那數萬鐵騎卻猶如水銀瀉地,化整為零,隻落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讓你絕無辦法可想。

可以說,從北魏分裂之後,一直到唐朝初期,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原王朝基本上無人能與突厥抗衡,所有王朝解決突厥問題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那就是和親加貢錢。

可是和親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無塵老和尚說得沒錯,血親尚且劍拔弩張,何況是姻親?而貢錢這種方式反而更加助長了突厥人的貪欲。

所以中原王朝在不斷討好突厥人的基礎上,還得不斷忍受突厥人間歇性的搶劫。

在這方麵真正有所作為的是隋文帝楊堅,隋開皇三年五月,突厥沙略可汗命令阿波可汗大舉進犯隋朝,結果被隋軍重創。

阿波可汗無奈之下率軍撤退,遭到沙略可汗的不滿,沙略可汗認為阿波可汗消極怠工,所以率領大軍突襲回撤的阿波可汗。這樣一來,阿波可汗等於是遭到了兩次重創,無奈之下隻能投奔西部的達頭可汗,兩人最終聯合建立了西突厥,與東部的沙略可汗分庭抗禮。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突厥的部落聯合帝國終於分裂,沙略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正北方向,稱為東突厥;達頭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西北方向,稱為西突厥。

分裂也就意味著力量的削弱,力量的削弱就意味著中原人反擊突厥的時刻來到了!

在隋朝滅陳統一全國不久,隋文帝楊堅迅速出兵,連續攻打東西突厥,迫使東突厥成為隋朝的屬國,又強迫西突厥遷往河套地區。

可以說,隋朝初年,正是中原人對突厥強勢的時期,而突厥的勢力則暫時陷入了低穀。

可惜這種局麵並沒有維持多久,楊廣即位後,突厥又開始強勢起來,其標誌性事件就是“雁門被圍”事件。

大業十一年八月,楊廣到北方邊地巡視,東突厥的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突襲隋軍,企圖截擊楊廣。幸好,遠嫁東突厥的義城公主得知了這個消息,將其通報給了楊廣,楊廣匆匆逃往雁門,突厥騎兵打到城下,將隋軍團團包圍。

當時雁門郡管轄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戰爭進行得相當慘烈,據說,東突厥人的弓箭,已經射到了楊廣的禦座前!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楊廣沒有重視突厥人,而且這位仁兄在位時,全國各地基本上就沒有消停,東征高麗已經把他老爹打下的基業糟蹋殆盡,哪裏還有能力對抗突厥?

李淵起兵之後,對東突厥實行懷惠政策,暫時妥協於對方,一方麵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麵,也借助於突厥的兵馬以壯聲威。他用中原的各種物質與突厥人交換了大量馬匹,這使得唐軍的騎兵部隊成為一支勁旅,在後來的全國統一戰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甚至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內容大體是說,自己要拯救天下百姓,被迫起兵,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後,所有財寶歸突厥所有。

在當時,有這種疑似漢奸行為的豪雄不老少,梁師都、劉武周、李軌、薛舉、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等勢力,全都向東突厥人稱臣納貢。而東突厥人也給中原各勢力封了不少的官,絕大多數都是“天子”,難不成他們以為“天子”是中原地區一個大官的名稱?

不管怎麼說,在那段改朝換代的戰亂歲月裏,突厥人坐收錢糧,盡享漁翁之利,一躍而成為中亞強國。

唐朝建立初期,正是東突厥最強大的時期,東北的契丹、室韋,西北的吐穀渾、薛延陀等族都向頡利可汗稱臣納貢,勢力越來越強。而李淵出於天下未定、內戰頻仍的原因,隻好對其采取綏靖策略,始終以防禦為主,不願與突厥全麵開戰。

這更加助長了頡利可汗的驕狂之心,他率領突厥騎兵,以“打獵”為名,頻頻入侵,搶劫,規模一次比一次大,首都長安時刻處在突厥人的威脅之下,以至於李淵甚至起了燒掉長安城,南下遷都的念頭!

而當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在中原地區混得風生水起之時,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則利用地理之便向西擴張,占領了蔥嶺以西的大部分地區,從而控製住了整個絲綢之路!

眼下,頡利可汗正享受著李世民的供奉,虎視耽耽地南望長安;而李世民也在秣馬厲兵,準備一舉解決東突厥。

望著高昌國王眼中熾熱的目光,玄奘心中不禁有些猶豫。

他知道,盡管高昌國受中原文化影響極深,但由於其地理位置更靠近突厥統治區,這使得它不得不依附於更強大的西突厥,高昌王與西突厥可汗的聯姻,便緣於此;

他知道,麹文泰嘴上說什麼心慕東土,做太子時也確實到中原訪問過,但那時畢竟是隋煬帝時期。後來他登基以後,恰逢中原連年戰亂,他便再也沒有去過中原,反而投向了馬背上的西突厥。而對於大唐王朝,則多數時候采取的都是敷衍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