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夾縫裏的高昌(文)(1 / 3)

?

今晚沒有月亮,禪房內的油燈一閃一閃地跳動著,映著年輕法師專注的麵容。

他現在讀的是梵文版的《俱舍論》,雖說這是一部小乘經典,但在這些優美的梵文謁語中,玄奘依然能夠找到一些大乘佛法的影子,甚至一些唯識的內容。

他心中不禁感慨,其實,小乘大乘不都是佛陀所說的法嗎?又何必區分得那麼明顯?

“法師,大王來了。”阿迪加再次進門稟報,打斷了玄奘的深思。

玄奘站起身來,這幾天,麹文泰天天都來,並且每次都帶了一大堆的問題來。

“法師還沒有睡啊,這些日子休息得好嗎?”高昌國王一隻腳剛剛踏進門來,照例便是這句問候先出了口。玄奘驚訝地發現,他今天還帶了幾位大臣來。

“蒙大王關心,玄奘休息得很好。”玄奘合掌回答。

麹文泰點了點頭,又四下裏打量了一下禪房內的陳設,皺眉道:“此地如此鄙陋,怎能與宮中相比?法師不如還去宮中居住,也讓弟子能夠隨時請益,如何?”

玄奘無奈地搖了搖頭,這裏是高昌國的皇家寺院,如果還算鄙陋的話,則天下隻怕找不出幾處不鄙陋之所了。

“多謝大王好意,”他說,“隻是玄奘自幼住在寺院,已經習慣了。”

“好吧。”麹文泰倒也並不堅持,很隨便地在一個蒲團上坐了下來,玄奘又請與國王同來的幾位大臣坐下。阿迪加遞上了涼茶。

同前幾次一樣,麹文泰照例先問了些佛經方麵的問題,玄奘一一回答後,這位高昌國王突然喟歎起來。

“大王還有什麼疑問嗎?”玄奘問。

“疑問倒是暫時沒有了,”麹文泰道,“隻是弟子突然想起法師上次的開示,說如何解脫煩惱之心法,可惜弟子根底太淺,這段日子以來冥思苦想,還是無法轉煩惱為菩提啊。”

玄奘沉吟不語,做一個國王,固然是人間福報的頂點,但煩惱卻也是少不了的。

麹文泰見玄奘沒接他的話茬,便自顧自地說道:“高昌乃絲路小國,夾在大唐與突厥之間,常自左右為難。弟子身為一國之主,實在是輾轉相顧,日日不得安心呐。”

“大王多慮了,”玄奘安慰他道,“其實,大國有大國的優勢,小國也有小國的好處,想這世間的生靈,大如獅象,小如蟲蟻,不都在各自的領域生存嗎?大王隻需勤政愛民,廣宣佛法,則國力必定昌盛。”

“法師所言極是,”麹文泰點頭道,“弟子去過中土,心中常盼高昌國能像中土的隋唐一樣興盛,在西域諸國保有一席之地。所以,高昌的很多事情,弟子都是向中原學的。”

“善哉,”玄奘合掌道,“大王真乃仁王也。”

“可是弟子最近聽說,大唐就要同突厥開戰了?”高昌王突然問道,熾熱的眼睛緊盯著麵前的僧人。

玄奘怔了一下,他當然知道這場戰爭早已是箭在弦上,隻是——

“此事應該與高昌無關吧?”他困惑地說道,“據玄奘所知,東突厥與大唐開戰必從伊吾經過,伊吾國王倒是常為此事煩惱的。”

“這個弟子知道,”麹文泰歎道,“可是伊吾也是高昌的屬國啊,而我們高昌又依附於西突厥。雖說東、西突厥之間有些不睦,可他們是同一族群,畢竟有些親緣,一旦東突厥與大唐交戰,焉知西突厥會不會參與其中呢?更何況,兩個大國於絲路上交戰,必然殃及池魚,又怎麼可能與高昌無關呢?”

玄奘一時無言,老實說,這位國王說得也有道理,可是跟自己說這些有什麼用呢?自己不過是個僧人罷了。

沉默了一會兒,麹文泰又開口道:“弟子生性愚鈍,對於此等情形之下該如何自保,一直拿不定主意,懇請法師給出個主意吧。”

玄奘淡然道:“大王說笑了,玄奘隻是一個僧人,又怎好妄議國事?”

“法師乃是大唐高僧,人天師表,智慧過人。弟子真心希望大師能給指上一條明路。”麹文泰懇切地說道。

玄奘知道麴文泰在憂慮什麼,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生活在西域和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其政權雖然鬆散,卻會對周圍的定居民族產生極大的壓力,因為他們沒有定居民族通行的那種禮儀道德,把戰爭和搶劫看作是增殖財富的主要手段,他們不怎麼創造文明,卻經常成為文明的破壞者。

而更要命的是,他們還富有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馬匹!這使得這些家夥居無定所,來去如風。

東方的中國,南方的天竺,西方的波斯、大食甚至羅馬,都長期生活在這種壓力之下,更不要說像高昌這樣脆弱的西域國家了。

眼下,這片草原的主人是突厥人,他們全民皆兵,驍勇野蠻,把自己比做狼,把周圍的定居民族比做羊,認為狼吃羊天經地義。男人如果搶不來東西,連老婆都討不到。

突厥人打仗還有個特點,說打就打,從來不考慮什麼天時、地利與人和,也沒有什麼陣形。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財物和人口,他們稱之為“打獵”,往往是搶了就跑,失敗了也沒關係,從頭再來,沒有什麼“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慚愧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