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崖壁上的清泉(文)(2 / 3)

所以有經驗的領導者一定要能夠駕馭這種局麵。在這方麵,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可謂汗牛充棟。

一支十幾人的軍隊在沙漠中與大部隊失散,他們的水喝完了,正當大家絕望、等死又開始相互埋怨的時候,隊長舉起自己的水袋說:我們還有一袋水!

眾人立刻激動起來,對於他們來說,有這一袋水就意味著還有希望,非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動用。

十幾個人就看著這一袋水前進,無論多麼艱難他們都覺得可以再堅持一下,因為水隻有一袋,喝完就沒有了,所以他們要把它留到最需要的時候喝。

終於,在第三天的清晨,隊伍走出了沙漠。死裏逃生的人們激動得抱成一團,紛紛提出要喝水慶祝一下。

這時,隊長在眾人的目光中打開水袋,緩緩傾倒,從裏麵倒出來的是沙子……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對於一群人來說,絕望情緒的蔓延要比絕望本身更可怕。

玄奘能讓自己的隊伍在斷水的情況下走上一天,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當然,這與宗教信仰和玄奘自身的魅力有關。

但是玄奘也從這件事上得到了教訓,他明白了過於樂觀的情緒是大敵;也記住了無論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自己的隊伍無水。

時近黃昏,太陽剛好收去她最後一抹胭脂,空氣呈現出透明的黛藍色,清涼的風從臉上撫過,腳下的淨沙,此刻也顯出了涼涼的柔軟。

“我們今晚就在這裏宿營,”玄奘對滿臉喜色的同伴道,“道誠道信,你們兩個去打水,道緣喂馬,道通,去拾些枯樹枝和馬糞來,把火生起來。”

“是,師父!”小沙彌們高高興興地領命而去。

手力們已將行李從馬背上卸下來,道緣將馬匹牽到一邊,讓它們自在地吃草,玄奘則和其餘手力們一起找了個避風之處,搭起了帳篷。

人多效率高,帳篷很快就搭好了。玄奘無意中一轉身,隱隱發現,遠處的懸崖頂上似乎有座石塔。

“那是什麼地方?難道在這麼荒涼的地方還有寺院不成?”他喃喃自語道。

這時,道信已經遞上了新打來的水:“師父,喝水。”

玄奘向他道聲謝,接過水袋喝了一口,隻覺得這股山泉清涼、潔淨、爽口,在這塊幹涸的土地上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道誠在一旁說道:“師父,那邊還有兩個商隊,也在宿營。你看,他們過來了。”

玄奘抬起頭,果然看見遠處走來十幾位胡商模樣的人。

領頭的兩位看裝束便是來自兩個國家,其中一個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徑直走到玄奘麵前合掌施禮:“阿耆尼人阿塔羅拜見法師。”

另一個年紀大些,約有五旬,卻在後麵跪下行了個大禮:“疏勒人沙木沙克拜見法師。”

玄奘趕緊攙起沙木沙克,然後分別還禮。

這兩個人使用的語言都接近梵文語係,卻又完全相同。阿塔羅說的是純正的吐火羅語,而沙木沙克的語言更接近粟特語或突厥語。這兩種語言玄奘基本上都是現學現賣,在中原時就跟胡商們學過,到了高昌已經能與人交流幾句了,離開高昌的這段路上又刻意地跟歡信、索戈等人交流、學習,因此已經非常熟悉。

阿塔羅帶著驚異的眼神上下打量著玄奘:“法師看起來氣度不凡,不像是本地人,不知要去哪裏?”

玄奘道:“貧僧自長安來,欲往婆羅門國求法。”

“長安來的?這麼遠!”阿塔羅驚叫起來,又看到堆在石壁下的一隻隻箱子,不禁奇道,“你們也是做生意的?大買賣吧?那婆羅門國又是個什麼國家?”

沙木沙克白了這年輕人一眼,顯然是對他的白癡問題表示鄙視。然後又轉向玄奘,恭恭敬敬地問道:“您就是去往佛國求法的玄奘大師吧?”

“玄奘大師?”阿塔羅再次驚叫了一聲,納頭就拜。而在他的身後,又有更多的商人過來,齊刷刷跪倒了一片。

“我早該想到的!”阿塔羅激動地說道,“在伊吾時,就聽從涼州來的客商說過,法師可是個了不起的人!講經說法時有天女散花,又孤身穿越莫賀延磧,有大神通!”

他說的又快又急,玄奘聽得一頭霧水。幸好歡信這時已走過來,將他的話翻譯了一遍。

玄奘苦笑:“貧僧沒有什麼神通,所謂天女散花更是絕無此事,各位檀越快快請起吧。”

這是兩支中等規模的商隊,沙木沙克的隊伍人數多些,連商賈帶護衛有七八十人;阿塔羅的隊伍人數少些,也有五六十人。兩天前,這兩支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家的商隊在道上相遇,因為目的地都是阿耆尼國,便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