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六年四月,統葉護可汗曾遣使向大唐求婚,裴矩等大臣認為,當此東突厥威脅中原的情況下,應當許婚,“以威頡利”,也就是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東西突厥間的關係。
唐高祖李淵采納了這個建議,派遣高平王李道立出使西突厥,以宗室之女與統葉護結親,締結共同對付東突厥的盟約。不久,統葉護派真珠統俟斤隨李道立來唐迎娶公主,並獻上萬釘寶鈿金帶和五千匹良馬。
頡利可汗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威脅統葉護,聲稱:“你要迎娶唐公主,必須從我東突厥境內過!”統葉護很擔心,最終未能成婚。
眼下,正是統葉護實力最強大的時候,所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他的統轄區域幅員極其遼闊,其勢力從東部的高昌一直到西部的拜占庭,乃至南部的天竺。號稱有控弦之士數十萬,騎兵百萬,武功之盛極於一時。他麾下全民皆兵,富有馬匹,成年男子長年身穿甲胄,個個驍勇野蠻、長於騎射。更要命的是,即使已經擁有了如此遼闊的版圖,他拓疆擴土的雄心卻遠未停止,始終將目光望向東方的中國,夢想占有其古老的文明與財富。
因而,他也是大唐的勁敵!
而此時的大唐王朝,還在應對來自東突厥的威脅。
玄奘還清楚地記得,早在他啟程的前一年,百餘萬東突厥人悍然向中原挺進,他們穿越北方的高原,長驅直入,要求唐朝皇帝稱臣納貢,否則就血洗長安。
正是那一事件促使李世民下決心應對突厥人的挑戰,並頒布了禁邊令,致使玄奘不得不采取偷渡出關的方式西行,險些把一條性命留在邊關。
玄奘並不認為皇帝當時的做法有什麼錯,他知道,天子的這一政策的確是不得已而為之。他還知道,太宗皇帝對突厥人采取的是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第一步,首先征服經常在河西走廊上出沒的東突厥,解除長安的壓力。為此,皇帝需要對在遙遠的大蔥嶺一帶活動的西突厥采取懷柔政策。
然而統葉護畢竟不是傻瓜,他當然清楚中國皇帝玩弄的手段,他會采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呢?
當玄奘被大雪困在龜茲的時候,就聽到李世民派遣大將李靖、李績、柴紹等率領十萬大軍北上的消息,唐軍兵分六路,打算一舉攻滅東突厥。此時此刻,估計雙方的軍隊正在大草原上廝殺。
統葉護可汗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唐軍的危險,於是封鎖淩山商道,這同當初太宗皇帝封鎖邊關的做法異曲同工。
而玄奘恰於此時路過西突厥的領地,正是這場殊死決戰中最為微妙的時刻。
統葉護並不信佛,高昌王的禮物又在艱難的旅途中損耗一空,身為唐人,又是僧人,他會怎樣對待?
看著遠處草原上那支黑色的洪流,那在殺伐與追逐中顯得過於亢奮的軍隊,玄奘皺著眉頭,猶豫著……
“或許這個時候,避開他們才是正確的做法?”他默默地想著。
事實上,如果他當初離開龜茲後選擇繼續南下,從疏勒進入中亞,便會與統葉護失之交臂,根本用不著去考慮什麼躲避的事。在如此廣闊的中亞大地上,想要尋找到四處狩獵行蹤不定的統葉護可汗,本身就是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可問題是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廟!從這裏出發,無論是往西還是往南,一路各國,都是西突厥的屬國,那些國家未必信佛,卻知道大唐是突厥的敵人,也知道大唐目前的力量還夠不到蔥嶺以西,他們很有可能會毫無顧忌地拿住大唐來的僧人,作為向西突厥大汗示好的工具……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自己可就被動了,不僅西行之路障礙重重,求法大業難以實現,還有可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想到這裏,玄奘站起身來——與其被西突厥的屬國拿住,被當作禮物送到統葉護可汗那裏,倒不如自己現在就主動去見大汗,請他發放文牒,做個護法!
夕陽西沉,燃燒的火球似乎要融化群山的皚皚白雪,浸染出湖中一片瑰麗的光華,連那水中雪白的水鳥也被通體染成了紅色。
打獵的隊伍終於停歇下來,累了一天的馬匹們不停地噴著白氣,馬蹄踢踏著,驅趕著那些被活捉的獸群。
統葉護揚起馬鞭,大聲地下達命令,要求整頓隊伍。他打算結束今天的大獵,暫時回轉了。
“大汗您看!那邊好像有一個人!”一位身著錦衣的官員朝遠方指了一指。
統葉護眯起眼睛,果然看到,從遙遠的地平線處走過來一個人——他孑然一身,沒有騎馬,在這空曠的大草原上顯得極為弱小,然而他的腳步卻極其沉穩瀟灑,就那麼一步一步的,施施然走了過來……
統葉護可汗一言不發、一動不動地騎在馬上,盯著那個從遠處走過來的人,眼見那人越走越近,已經可以看清楚他手中的木杖和身後背負的遠行的竹篋,從這身裝束上隱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來自東方的遊方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