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避免不好的果報?很簡單,避免那個因就可以了。比如說大王您有些胖,這通常都是貪食造成的。如果您能夠節製自己的飲食,就可能會使身體更好、更靈便一些,這是最簡單的因果法則。
“貧僧之所以向大王介紹佛法。就是希望大王能夠通過了解真正的佛法智慧,令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來發生好的轉變。佛說:轉轉增勝。就是越來越好的意思。”
國王冷笑了一下:“說到底,這因果不過是些唬人的玩藝兒,你說佛法會讓我轉轉增勝,那麼你能不能先告訴我,佛,究竟是什麼?”
麵對國王越來越濃重的殺氣,玄奘並無懼色,相反,他從對方略帶迷茫的眼睛裏得知,國王已經開始信服他的話了。
“佛,是一盞生活的明燈,使我們向善,”玄奘語氣舒緩地說道,“簡單地說,諸佛菩薩的品質主要是兩種,即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慈悲與智慧?很多人不都有嗎?”國王問。
“那不一樣,”玄奘道,“佛所說的慈悲,也不同於世人有分別的愛,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所說的智慧,也不是世間有限的知識,而是透視人生真相,穿透煩惱痛苦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煩惱就無立足之地。”
國王又問:“何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玄奘答道:“就是我同情你,不是因為你是我的親人,也不是因為你與我有緣。這種慈悲就是把眾生和自己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對方需要就給予。真正的菩薩不會舍棄一個眾生,也不會有絲毫的親疏之分。”
國王微微一哂:“不分親疏的同情和憐憫,眾生是否需要呢?”
玄奘道,“大王,慈悲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同情或憐憫,‘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把眾生從苦中救出來,給予真實的快樂才是慈悲。”
“那也不過是嘴巴說說罷了,”國王不以為然地說道,“你說佛家智慧可穿透煩惱,那麼,如何得到這種智慧?”
“自然是通過聞聽經教,如理思維而來,”玄奘道,“佛家非常重視理性,如果沒有正見,就不可能開發真正的般若智慧。”
“是嗎?”國王懶洋洋靠在靠背上,問,“僧人講四大皆空,這是智慧還是慈悲?一切都空了,何談慈悲與愛?”
“這隻是世人斷章取義的說法,”玄奘道:“很多人以為,佛家所說的‘放下’,就是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是空,就是大自在。這其實是錯誤的,佛家的‘空’,是說一切都不是常住的,一切都是變化的,而不是一切都是沒意思的,一切都不應該珍惜的。
“其實,但凡大德高僧皆熾愛彌深,他們愛的是生命、是世人、是世界。《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我們想要成就佛菩薩那樣的智慧,就要毫無保留,徹底無我地利益眾生。若還有我在,就仍是凡夫。”
可是國王依舊不服:“就算他們愛世人,可他們能像我們祭拜的火神一樣,給世人帶來好處嗎?若是世人得不到好處,這佛法又有什麼用呢?”
“好處?”玄奘淡淡一笑,看著國王道,“敢問大王,貴國事火又有何好處?”
話題既然轉到拜火教上,國王便稍稍坐直了身子:“火是至明不暗的,無論什麼黑暗的地方,經它一照就亮了。這難道不是好處嗎?”
“大王的話不錯,”玄奘道,“火至明不暗,但火能照亮人心中的黑暗嗎?”
國王聞言不禁一愣。
玄奘道:“佛法無邊,他的光芒可以照徹人內心深處的黑暗。一個人,如果能夠領悟到佛法,心地就會光明快樂,諸邪不侵,這才是真正的至明不暗。”
國王呆了一呆,他注意到這個沙門的眼睛裏跳動著琉璃般的亮光,仿佛已經照徹了他內心的陰暗。
這種感覺令他猛地打了個激靈,他惱火地甩了甩頭,繼續說道:“火還有一個好處,便是至公無私。不管貧富貴賤,它都一般地照耀,給以溫暖。佛法也可以做到嗎?”
玄奘道:“佛法更加無私,因為佛說,一切眾生本來平等,都有佛性,皆可成佛。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至公無私,施與人心靈的溫暖。大王說,火是至公無私的,不論貧富貴賤,它都一般的溫暖,但是,它能溫暖人的心靈嗎?它能給人終極的溫暖嗎?”
國王沉默了。
玄奘接著說道:“佛祖釋迦牟尼曾言: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即為如來常在不滅。亦如一燈燃百千燈。瞑者皆明明不絕。也就是說,佛法如燈,燃百千燈,燈燈相續,從而照亮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