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佛法如燈(文)(1 / 3)

?國王輕咳一聲,心中竟莫名地有些忙亂,忙用言語來遮掩:“你方才講什麼明心見性,這便是佛法的宗旨嗎?這樣吧,你給本王說一說,如果說得好,就饒了你;說得不好,嘿嘿,莫怪本王無情,就叫人把你綁上祭壇,去祭我們的火神。”

話說到此,立在國王左右的衛兵,全都“刷”地一聲亮出了刀劍,刺目的刀光使摩咄的臉色變得慘白。

看著這個一見麵就動了殺機的國王,玄奘的心中不免有些悲涼。世間之人有不同的信仰,原本無可非議,何至於要以性命相迫?

“好吧,”他說,“我給大王講講因果吧。”

國王點頭道:“你講吧,我聽著。”

玄奘道:“因果,就是對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所做的概括和描述,世間的事物都是依照這個規律來運行的。”

“哦?那麼,如若本王不信呢?”國王冷冷地問。

“不管你信不信都是如此,”玄奘道,“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產生的原因,這些原因集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結果。因果就是這麼簡單。貧僧今日給大王說的因果就是描述這個規律的,如果大王理解了這個規律,就會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從而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打個比喻,因果就好比莊稼的生長,我們播下去一顆種子,在合適的溫度、土壤中它就會生根發芽,如果配合相應的陽光、雨水,那麼種子就會成長,最終結出穀物。我們播下的種子是因,陽光、泥土、雨水是緣,因緣和合,種子發芽、成長、結實,這就是果。而在這些果中又包含有大量的新種子,那是新的因。

“我們的人生就如同一片無盡的因果森林,裏麵有莊稼,有雜草,也有參天的大樹,它們長出的果實有善果,有惡果,還有的是毒果。有的大樹結成果實後逐漸死去,有的卻始終生命力頑強。

“我們遇到的各種事情,有苦有樂,都是各種因、各種緣聚合在一起產生的。每一個因都在不同方麵影響著我們的果報,而這些果報相互影響,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產生了我們目前的境遇。

“因果說起來很簡單,運作起來卻是萬分複雜的,而且沒有什麼神祗在控製,也控製不了,這是一種完全客觀自然的規律。

“好比今天我與大王您的相見,這個結果是由多少因素聚合在一起才產生的呢?如果您推導一下,就會發現太多了,大到您的國家、您的身份、您的經曆,小到您昨天的睡眠和心情,都與此息息相關,更不用說,這裏麵還有我的國家,我的身份,我的經曆,也都與此息息相關。而我們這次相見又可以作為因,產生很多新的果報。這裏的因素太多太多,複雜到不可想象。

“《華嚴經》裏說: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複如是。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因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

“所以說,因果是事物的一種運行規律,哪怕你不相信前世來生,它依然在你的生活中運行。它不是某個人、某個神、某個佛為你定下來的規矩,也沒有誰能夠控製並決定它。”

玄奘一席千言,隻聽得國王目眩神迷,張口結舌了很久,方才說道:“依法師這麼說,我們根本就無法掌握因果,那你跟我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聽到國王這明顯不痛快的聲音,摩咄的額上不禁滴下了汗,身體竟有些發軟。

玄奘道:“大王,雖然我們還無法完全掌握因果運行的一切細節,但我們卻能夠從佛法教導中了解因果運行的大致規律,從而了解自己該怎樣創造因、創造緣,創造出更好的果報來。”

“哦?你倒是說說看。”國王竟似來了興趣。

玄奘道:“要知道我們平素所有身語意業的造作,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善業、善因導致好的結果,惡業惡因導致壞的結果。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每說一句話、每動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因,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如果遇到了合適的土壤、水分、陽光就會發芽,成長,開花結果,而果實還會提供更多的種子。

“我們在因果運行中始終會造出新的因、新的果。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習慣就是如此。一種行為習慣必定會導致很多方麵的影響。那就是果報。如果我們播下的是善因,或許一時半會兒結不出善果來,須待機緣成熟方可因緣和合;但若我們播下的是惡因,則肯定結不出善果來。

“很多人做事衝動、不考慮後果,這是不懂得從因果的角度去看問題。知道考慮後果,便是了解因果的一種標誌。而一旦你習慣於從因果的角度去考慮事情,就會迅速擺脫很多困擾你的問題。所以世尊教導我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要創造好因,好緣,從而得到好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