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昭武九姓(文)(2 / 3)

“弟子明白了。”兩個弟子合掌答道。

玄奘欣慰地點頭,邁步出殿,道誠道通追了出來。

“師父,”道誠轉到他的麵前,跪下道,“弟子此生能夠見到師父,得聞佛法,實在是莫大的福緣。師父,您再為我們做個開示吧,如何才是開悟之道?”

望著這個弟子虔誠的目光,玄奘緩緩說道:“開悟不是求來的,它是覺性的自然而來。感覺世間之苦,有出離之心,羨慕覺者,喜愛真理,實修正法,奉行愛與寬容之道,這些都能讓你自然而然地走向開悟。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說的‘離苦’,就是開悟之道,你們慢慢就會明白。”

告別了兩個弟子,玄奘同摩咄達官和阿克多、拉卡納等一眾突厥護衛離開了颯秣建國。

秋天的高原是極美的,天高雲淡,滿目皆是金紅相間的叢林和牧場。一行人向西南方向行了三百餘裏,到達屈霜尼迦國。這裏地肥水美,民風純樸,佛法昌隆,路旁紅褐色的山體間隨處可見巨大的佛窟。

再走數日,到達笯赤建國,這是一個由一百多個城鎮組成的鬆散的國家,分布在大蔥嶺地區。每個城鎮都有各自的城主,可自行決定各自活動和與外界的往來,誰也不用聽從其他城鎮的號令。各城都有明確的界劃和分野,但是總稱仍然叫做笯赤建國。

這個國家土地肥沃,瓜果之類生長茂盛,尤其是盛產葡萄。

“瞧這裏的葡萄,多好看!就像珍珠一般。”摩咄騎在馬上,一邊撥開那掛滿串串果實的葡萄藤,一邊讚歎道。

“再過幾日,這些葡萄就該成熟了。”在他身後的阿克多說。

“這裏很像高昌。”遍地的葡萄園使玄奘想起火焰山下那位執著的義兄,心中頗有幾分感慨。

“既是如此,我們便在這裏住上幾日如何?”摩咄興致勃勃地提議道,“等這些葡萄成熟。”

玄奘微笑搖頭:“這一帶風光如此優美,又崇信佛法,看來咱們很快就要到達佛國了,還是不要多做耽擱了吧。”

於是他們繼續前行,行走了二百多裏到達赫時國。此國也被稱作“石國”,東西窄,南北寬,周一千多裏,西臨葉河,也算是蔥嶺一帶的大國了。這裏的土質、氣候與笯赤建國相差不大,國中百姓半牧半耕,也有幾十個城鎮,各城有各自的君長,卻沒有總的首領,全部臣屬於西突厥。

聽說西突厥使臣護送大唐高僧前來,這些君長都親率城中百姓出城迎接,並將玄奘等人接入城中款待。

玄奘想起在瓜州收的俗家弟子石槃陀就來自於這裏,不禁有些感慨。

他沒有在這些城池多做停留,而是加快了步伐趕路,滿心希望能快些到達天竺,卻不知這裏距他的目的地還差得遠呢。

連續趕了一千多裏路,他們到達了怖捍國。

這是一個奇怪的山地國家,說它奇怪,是因為這裏的語言迥異於這一路的其它國家。居民的性格勇武剛健,外貌卻長得醜陋不雅。這裏群山環抱,氣候寒冷,土地肥沃,花果眾多,又適合繁殖羊馬,原本是個不錯的地方。可惜由於國中沒有能夠統轄全境的君王,各部酋長和地方豪強彼此爭強,互不相讓,幾十年來打鬥不休,他們憑借著河流和天險來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在這些地帶,玄奘等人時時可見戰死的屍首。

一行人馬不停蹄,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窣堵利瑟那國。

這個國家周圍一千四五百裏,東臨葉河,與赫時國相對,國土麵積卻比赫時國更大。葉河發源於蔥嶺北部,水流浩瀚渾濁,十分湍急。這裏的土質、居民的風俗與赭時國相仿,隻是因地處高原,草場遍地,國內百姓多以牧業為主,四處遷徙,居無定所。

窣堵利瑟那國倒是有自己的君王,不過也臣服西突厥。國王與僧眾聽說玄奘一行到此,十分恭敬,熱切期望法師能留下來講經弘法,與國中僧俗廣結法緣。但玄奘想到這一路之上已經耽擱太久,不願多做停留,隻在寺院內講解了一天《般若經》,便又上路了。

再往西南,便進入了昭武九姓國的境內。

“何為昭武九姓?”摩咄顯然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稱。

玄奘道:“聽說這裏的國王來自蔥嶺東部的月氏國,本姓溫,舊居中原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來被匈奴破圍,舉家西逃,過蔥嶺,在此地建立了月支國。隋朝時,此國又分裂成九國,各自獨立,他們的國名依次是:康國、東安國、中安國、西安國、發汗、米國、史國、何國、烏那曷、穆國和漕國。由於都姓昭武,因而又被稱作昭武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