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跋涉大蔥嶺(文)(2 / 3)

“玄奘也有同感。”玄奘用樹枝撥動著篝火,笑道。

兩人先到了胡實犍國,此國東西五百餘裏,南北千餘裏,國都周圍山川河穀眾多,居民們多牧馬為生,因而這裏也出產良馬。

國王聽說玄奘法師至此,大喜過望,親自帶人出城迎接。兩人在王城中做了短暫的停留,給僧俗眾人講經說法,受到熱烈歡迎。他們又去伽藍之中拜訪高僧,借閱經藏。這裏的經書大都是梵文原本,玄奘與般若羯羅依自己所好各自抄了幾部,兩人都覺得受益非淺。

緊接著他們又訪問了銳末建國,同樣是講經說法,拜訪高僧。國王將許多金銀財寶贈予玄奘和般若羯羅,兩位年輕法師均婉拒不受。

銳末建國的西北方向是呾剌健國,再往西去便是波斯國界了。

玄奘與般若羯羅都不打算去波斯,於是兩人折向南行,再次進入山嶽地帶。

這裏依然屬於大蔥嶺,是真正的萬山之結,那些高大的山脈如同一根根粗大的繩索,在這裏打了個結。如淩山般壯麗的雪峰重巒迭起,綿延起伏。大雪常常一下數日,天昏地暗,刺骨的風吹得人渾身發抖。

“這些地方,當地人一概稱之為大雪山或積雪山。”般若羯羅喘著粗氣,邊走邊介紹說。

“這麼壯美的山,難道就沒有名字嗎?”玄奘覺得有些奇怪。

“雪山太多了,哪能一個一個地起名字呢?哦對了,羯羅記得,接近迦畢拭國的一些高山也被人稱作黑嶺或者黑山,算是名字吧。”

行走了一百多裏後,兩人到達揭職國。

這是高原上的一個強勁尚武的國家,國都看起來很小,氣候酷寒,土地堅硬貧瘠,丘陵山崗連綿不斷。國中有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多人,信奉小乘說一切有部。

在揭職國的東南部,依然橫亙著層巒疊嶂的大雪山。

“這座雪山的東南麓便是迦畢拭國了。”般若羯羅告訴玄奘。

玄奘望著東南方向,似乎要將那些雪山看穿:“過了迦畢拭國,就是天竺了……”

“話是這麼說的,”般若羯羅道,“隻是這段路並不好走,中間還要經過梵衍那國,要攀登高原,越過黑嶺,才能抵達迦畢拭國。”

“師兄走過這條路,感覺怎麼樣?”玄奘問。

“九死一生,”般若羯羅苦笑道,“羯羅來的時候正值盛夏,磔迦國熱得要命,也就沒有多帶衣物。當時羯羅還想,這下好了,可以到雪山上避暑了。結果到了山上差點沒凍死!現在是初春季節,山上積雪未化,隻怕更加難走。”

“玄奘去年就是在初春季節翻越的淩山,”玄奘沉吟道,“有很多同伴死在那裏,這是因為我們經驗不足的緣故。玄奘始終覺得那山不是不可翻越的,隻要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多預備些禦寒之物,在山上控製住自己的心神,不要恐懼,不要大聲說話,應該就能過去。”

說到這裏,心中不禁感歎——時間過得可真快啊,不知不覺,距離翻越淩山已過去了整整一年。

般若羯羅看著遠處在天光下略呈淡藍色的雪峰,豪情萬丈地說道:“師兄說得對!再說,還有佛陀保佑我們呢。”

於是,兩個僧人在揭職國停留了一天,置買了厚實的氈袍、氈毯、靴子,還有一頂駝毛織就的帳篷,又準備了充足的幹糧和柴草,然後便抓緊時間休息。

第二天,兩人早早起來誦經做完早課,便再一次踏上艱苦的跋涉之路。

向東南方向行不多遠,便來到大雪山的腳下。抬頭看,眼前雪峰插天,崖壁聳立,風雪雜飛,山頂凝雲聚氣,霏霏不斷,完全看不出路徑。

玄奘不知道,眼前這座大雪山便是赫赫有名的興都庫什山脈,綿延一千二百多公裏,山峰多在四五千米以上,峰頂終年被積雪覆蓋,是中亞、西亞、南亞等沙漠地帶主要的水源區之一,它不但是印度河與阿姆河的分水嶺,也是一條重要的氣候景觀分界線。

這樣的雪山是不能亂闖的,兩人決定尋找當地人做向導。誰知竟然找不到。一位老者告訴他們,這一帶山高穀深,地勢崎嶇,四季風雪不斷,到處是樹叢、岩石和填滿冰雪的溪溝。以前常有牛羊和馱畜失足,或誤和雪坑,或跌下斜坡,但盡管如此,還是擋不住人們行進的步伐,村裏的人也常給商隊做向導,掙些錢花。隻是近些年來,山間盜匪越來越猖獗,專幹傷生害命的勾當,已經連著搶劫了好幾個商隊,那些做向導的無一人回來,以至於沒人再敢上山了。

聽了這話,般若羯羅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師兄說,去年盛夏來過這裏,可曾遇到危險?”玄奘問他。

“時時處處都是危險,”般若羯羅歎道,“記得當時羯羅和幾位同修一起上路,同行的那幾個梵衍那國的向導跟我們說,這山中有很多的山神和鬼魅,時常出來逞凶作祟;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劫殺的盜賊,成幫結夥地出沒山間,弄得我們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