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金光耀目的大佛像(文)(2 / 3)

兩位梵衍那高僧帶著兩名客僧朝王城東北路的山麓地帶而去,果見綿延數裏的險峻山崖上,有一千多座石窟群。

阿梨耶馱娑一路介紹道:“大約兩三百年前,佛法開始在梵衍那國盛行,自那時起,人們便在這山壁上開鑿石窟,天長日久,竟陸續開鑿了大大小小六千多窟。”

看著這些精美的佛像,玄奘不禁讚歎不已。

阿梨耶斯那說:“這些佛像多數是我們國家的一位先王建造的。這位先王喜歡布施,經常召開無遮大會。把他的全部所有,上自他的妻子,下至國庫中的珍寶全部施舍出來,府庫被舍空以後,君王又將自身施舍出去,再由百官群臣用重金從僧人那裏將國王贖回,諸如此類的事情幾乎成了他的正務。”

玄奘大吃一驚,這簡直就是梁武帝的翻版嘛!

真不知道這些國王是怎麼回事,要麼不敬佛法,甚至敵視佛法;要敬起來又如此極端,徒惹譏嫌,就不能學學佛祖走中道嗎?

“後來怎樣了?”他問。

“後來,先王舍報歸西,這無遮大會也就停了。不過這些大佛像卻留了下來。法師你看,就在前麵!”

說著話,遠遠地便看到一座山崖金光晃耀,玄奘心中暗奇,朝那個方向看去,卻見兩尊大佛像巍然屹立於山崖之上。兩佛之間相隔裏許,看起來卻似乎離得很近。佛身綴飾著各類珍寶,難怪隔著很遠就感覺到五彩斑斕,炫人眼目。

其實現在的他們距離大佛還有六七裏地的距離,但由於佛體實在太過宏大,大佛依舊是垂手低眉,如在眼前。

“那座佛像差不多有二十丈高吧?”玄奘驚歎著問道。

“法師眼力真好,”阿梨耶馱娑讚歎道,“確是二十餘丈。”

般若羯羅讚歎道:“北天竺從未有過如此高大的佛像,真是太殊勝了!”

終於來到大佛像前,看得也更加清楚了——這兩尊大佛一東一西,西大佛是石質的,東大佛稍小些,用黃銅鑄成。與一路之上所見過的無任何裝飾的石窟佛像相比,這尊佛像最大的區別就是身上貼滿金箔,眾寶嚴飾,看上去極為莊嚴。

阿梨耶馱娑邊走邊向兩位客僧介紹說,東邊石窟內披藍色裟衣的銅佛名叫沙瑪瑪;西邊石窟中披紅色裟衣的石佛名叫塞爾薩爾。

玄奘先來到東大佛的石窟內,卻見這佛窟為三葉形,裏麵的大佛像呈直立姿勢,體態豐滿,頸部粗壯,佛頭略大,身體各部分比例勻稱。藍色的僧衣為通肩衣式,衣紋線分布均勻,看上去非常輕薄,上體衣紋線波穀在右臂與胸腹間,腿部衣紋線波穀在兩腿間,兩肘以下有垂落的僧衣邊線。大佛兩小腿和腳踝部較粗,跣足立於窟內地坪上,沒有台座。

玄奘注視了一會兒,覺得有些奇怪:“石質佛像可依山而刻,再大些也不足為奇。隻是不知這麼大的黃銅佛像是如何鑄成的?”

阿梨耶斯那笑著說:“法師有所不知,我們梵衍那國的工匠采用的是分身合鑄的方式,將佛像身體的各個部位分開來鑄造,然後再將其拚裝組合在一起,便是完整的銅佛像了。”

聽了這話,玄奘讚歎不已,上前瞻禮。

東大佛石窟內還有很多壁畫,玄奘一一看去,見這些壁畫雖以佛菩薩像為主,還有很多日、月、天、風神的形象,甚至還有一種後背長翅膀的飛天形象,看上去十分新奇有趣。

見玄奘麵呈驚異之色,阿梨耶馱娑便對他說:“像這樣帶翼的飛天像,越往西去越多。”

玄奘恍然大悟,這其實是西方有翼天使的形象,他曾在一些來自羅馬的貨物中見到過這種形象。

又往西去,卻見這西大佛的洞窟比東大佛石窟高大了數倍,石窟的形製依舊是三葉形。大佛為立像,臉型方正,頭型渾圓。頸項垂直,略細於頭部。肩部平直,胸部挺闊,兩腿直立。頭、頸、軀幹和四肢略顯粗壯。紅色的僧衣有多重衣紋線,頸與胸之間的衣紋密集,構成了通肩衣式。

“雕鑿這些流暢的衣紋線條很費工夫吧?”玄奘感歎著問道。

“正是,”阿梨耶馱娑道,“先要在岩石上鑽孔,然後將木釘釘入孔中,木釘外繞上細繩,最後在繩與木釘上塗上灰泥,就形成了帶波紋形狀的衣紋。”

玄奘雙手合什,虔誠而又激動地頂禮一拜。巨大的石佛莊嚴而又慈憫地注視著遠來的求法者,眼睛半閉半開,既超然又遙遠,仿佛冥冥的思緒在無垠的空間遊蕩,給人一種寂靜、安祥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西大佛石窟中的壁畫也很多,主要是菩提樹下靜坐的佛菩薩像及伎樂天、供養天女等,壁畫在人物布局、主次關係上都處理的十分協調。例如穹頂中間是一主尊大佛,兩側是千尊佛坐像,其間散布著供養天人和禮佛的國王和王後。大佛與壁畫形成了彼此呼應的整體,眾多的佛菩薩環繞著釋迦牟尼佛,展示了佛國世界的莊嚴微妙。這種壁畫布局也是玄奘進入蔥嶺以來,所看到的石窟壁畫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