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嶺是中亞與天竺的分界線,不過現實中的地理分界線並沒有那麼清楚簡單,任何文明之間都會有一片緩衝地帶,生活在緩衝地帶的人們,身上往往帶有兩種文明的印記,而玄奘與般若羯羅現在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個處在兩種文明交彙處的國家——迦畢拭國。
這是位於天竺西北的一個古老的國家,漢代稱之為高附國,國周四千餘裏,北靠大雪山,東、西、南三麵則被黑嶺環抱,是中亞通向北印度的要衝之地,而西突厥的勢力範圍最遠也延伸至此。
現在,出現在兩個行腳僧麵前的是一大片相對平坦的原野,茂密的樹林遮天蔽日,一片片棗椰林散布路旁,林中還有許多飛禽走獸,像鷓鴣、鵪鶉等物更是隨處可見,涼風陣陣,拂麵而過,巨大的野驢群在他們眼前從容跑過……
般若羯羅很輕鬆地騎在馬上,邊走邊告訴玄奘,迦畢拭國之所以能夠在中亞遊牧民族與天竺諸國間立足,除了地勢險要,更重要的是有著一位傑出的國王。
“這位國王乃是北天竺刹利種姓,智勇兼備,統屬十幾個部落,因而國家很大。更為難得的是,他不僅治國有方,而且敬奉三寶。受他的影響,那些部落也都信奉佛教。”
“如此說來,這是個護法聖王了,”玄奘道,“我在素葉時,對這位迦畢拭王就有所聽聞,聽說他每年都要造一座一丈八尺高的銀佛像,還要設無遮大會,將國庫裏的錢糧拿出來,周濟貧苦百姓和鰥寡孤獨者。”
“正是這樣,”般若羯羅道,“在中天竺,信奉佛法的聖王都喜歡設無遮大會,這位迦畢拭王不遜於他們。”
兩人正說得熱鬧,前麵的野驢群受驚般地奔騰起來,激起濃密的沙塵。透過這些沙塵,玄奘發現前方不遠處出現了一隊人馬。
般若羯羅立即住了口,緊張地看著那隊人馬離他們越來越近。
“不會又是強盜吧?”他喃喃地說。
話音未落,兩匹快馬已率先飛奔到跟前,馬匹噴著熱氣長嘶一聲停了下來。
來人跳下馬,邊上前施禮邊問道:“請問,來的可是玄奘法師嗎?”
“正是。”玄奘在馬上合掌道。
那人立即跪下道:“我們是迦畢拭國的大臣,大王早已聽聞法師之名,親自帶了諸僧,出城門來迎接法師。”
隨著他的這番話,後麵的大隊人馬也越來越近,果然看到了國王的車輦。
玄奘忙下馬攙起那位大臣,又整理衣服,同般若羯羅一起上前見過國王。
國王見到玄奘,驚喜地說道:“本王很早就聽到大唐法師西行取經之事,法師不避艱難,萬裏求法,普渡眾生的壯舉,實令本王佩服不已!這回一聽說法師萬裏跋涉來到我國,當真是歡喜感動,說起來這也是我迦畢拭國與法師有緣啊!”
玄奘合掌稱謝,又同國王身後的那些僧人見禮,國王笑道:“他們都是我國各個寺院裏的高僧,聽說法師來到此處,便猶如聽到來了世外仙人一般,各各歡喜踴躍,要隨本王一同前來瞻仰法師的形象。”
“阿彌陀佛,”玄奘合掌道,“貧僧實不敢當。”
“法師不必客氣,”一位老僧說道,“說起來,法師來得也巧,再過幾日便要進入雨安居了。”
果真很巧,玄奘想,若是路上再耽擱幾日,這裏可就一個僧人都見不著了。
迦畢拭國的一年分為六個季節,每年的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雨季。按照佛教教義,僧人們必須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安居不動,減少出行。
佛教傳播到不同地區,僧人的安居期也就不同,有些地區沒有雨季,就在酷暑時期安居,稱為“坐夏”,也有的地方選擇嚴冬安居,稱為“坐臘”,這都是不同地區的特殊風俗。
如今已經進入五月,再有半個月左右,就是迦畢拭國的雨安居期了。玄奘不禁暗自慶幸。
與國王和諸大臣、僧侶見禮後,大家便一起朝布路沙布邏城走去。
迦畢拭國的都城布路沙布邏位於一片衝積平原,四麵被雪山包圍,地上布滿豐沃的土層,富含鐵、銅、硫磺以及硇砂。在通過國都的道路上,玄奘看到,郊野之間種植著大量的穀子和麥子,以及各種花果樹木,牧場上養著大群的健馬,顯然,這是一個富裕的地方。
進入布路沙布邏城後,玄奘更是看到城中到處開滿了鬱金香,花香馥鬱。
“這些花大都是用來供佛的,”國王向玄奘解釋道,“我這大都城中有寺院一百多所,僧侶六千多人,且大多信奉大乘佛法。”
“善哉!”玄奘感歎道。他知道國王沒有誇大其辭,自進城後,這一路之上,房舍之間隨處可見高大軒敞的窣堵波,廣博嚴淨的僧伽藍,陽光斜照著捧經苦讀的僧侶;而在不遠處的外道神祠,徘徊著露形和塗灰的教徒,還有的人頭頂佩戴著用死人頭骨綴連在一起的花環狀顱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