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山也在長高(文)(1 / 3)

?第二天一早,玄奘便跟隨那守護人來到至那仆底城。

至那仆底,即“Cīnabhukti”的音譯,果然是“漢封”的意思。這裏三麵環繞著黑嶺,氣候溫熱,民風怯弱。穀物莊稼十分茂盛,國家財用豐裕富足。城中建築雖是中亞,但隱隱卻能看出一絲中原的影子。

由於特殊的原因,此國居民對東土十分敬重,玄奘走在街道上,常有路人上前合掌禮拜,詢問是否來自東土,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們便驚喜萬分,感歎著說道:“原來大師是我們先王本國人啊!”

“先王是從東土來的?”玄奘奇怪地問。

“是啊是啊,”當地人興奮地說道,“先王帶來了中原的梨、桃等物,並由此往南,傳往天竺各地。”

玄奘心裏一動,難道這裏的人口中所說的“先王”,便是沙洛迦寺的那位漢質子?這樣看來,他根本就不是什麼質子,而是被漢帝國派到這裏,設立封地的。

玄奘隻覺得眼前一片迷霧,撥散不開。

看來,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雖說會有很多訛誤,但曆史還是有文字記載的好。

這小城不大,那守護人帶玄奘在城中轉了一圈,也隻用了半日時光。一路看到了十座佛寺,八座天祠,看來,這裏的居民也是信仰各別的。

他們找到了一個向導,讓他帶著玄奘去雪山下遊覽。

出了至那仆底城,向西北方向又走了三天,便到了雪山下的僧寺,這是一座破寺,看上去荒涼不堪。向導朝寺院裏一指,說:“這就是當年迦膩色迦王降服龍王的遺跡了。”

玄奘進去轉了一圈兒,發覺整座寺院破爛不堪,眼前除了破瓦斷牆荒草,別的什麼都見不著了。正欲離開,卻意外地發現,後院裏住著兩個乞丐。

乞丐見來了人,急忙出來行乞,玄奘取出一些錢給他們,然後問:“請問二位檀越,這裏就是當年迦膩色迦王降服龍王的勝跡嗎?”

“不是的,尊貴的法師,”一個乞丐聲音沙啞地答道,“龍跡離這裏還有四五箭路,往右轉就可以找到。那寺邊上還有一座高塔,聽說,塔上還有舍利,但已經很久沒人居住了,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多謝二位。那麼這裏是什麼地方呢?”

“這裏名叫抵達蕺秣蘇伐那寺,就是森林的意思,”那乞丐道,“聽說賢劫中的千佛都在這裏召集神靈和百姓,講演深妙佛法。如來也在這裏講過經,他涅槃後的第三百年,有個名叫迦多衍那的論師,在這裏撰寫了一部《發智論》。”

“《發智論》?”玄奘吃了一驚,“那不是迦旃延論師寫的嗎?”

“是叫迦多衍那。”乞丐堅持道。

玄奘想,可能隻是發音有些不同,這個暫且不去管他,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問題要問:“這裏既然是諸佛聖地,怎麼連個僧人都沒有?”

乞丐道:“以前是有僧人的,我小的時候,這裏有三百多個沙門呢,都是研習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後來,據說他們有的被請去了迦畢拭國,有的去了天竺,還有的去了東方,總之都走了,這裏慢慢就荒廢了。”

滄海桑田啊!玄奘暗自感歎。

寺內有一座佛塔,高二百多尺,據那兩個乞丐說,是阿育王建造。旁邊還有過去四佛座位以及他們的經行遺跡。小佛塔、僧侶們打坐修行用的各個石室,猶如魚鱗般的密密排列,不計其數。

“這些都是劫初以來證果聖人涅槃地點的紀念物,”那乞丐道,“如今,他們的齒骨依然存在。法師你要是到山上去,會看到成百上千座佛舍利塔!”

寺院後麵的山岩下有一大片楊樹林,林中還有一處泉眼,兩個乞丐說:“這裏就是當年佛陀用餐完畢,與羅漢們一起漱口、嚼楊枝的地方。楊枝嚼完後隨手植根,如今已經長成一片茂林了。”

玄奘謝過這兩個乞丐,與他們作別後,就同向導一起徑直往山上走去。

一路上,他們又接連看到好幾處破寺,卻都無人居住。至於乞丐所說的“成百上千座佛舍利塔”,其實也隻有幾十座,且都已經廢棄。

玄奘歎道:“此地如此荒涼,也不知勝跡究竟在何方,要是能找個人問問就好了。”

向導笑道:“法師,我們就算遇到人,也不會問到什麼,就算他跟你說了,你也千萬別信。因為關於勝跡,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即使是近在眼前的事,也是假多真少,何況是年代那麼久遠的事情呢?”

玄奘知道這向導說得不假,於是不再前行,隻在這附近遊覽了一番,就返回了沙洛迦寺。

回到寺中,玄奘向寺僧們說起這一路遊覽的經過,寺僧們都道:“法師所見非虛,確實有過這種說法,說至那仆底的每一座佛塔中都藏有舍利。”

“說起佛舍利,還有一個故事呢,”一個寺僧說道,“有一次一座佛塔著了大火,火非常大,煙焰蔽天,很遠的人都能看到。這時候,那舍利子卻自動飛到了空中,等火熄滅了它才落下。火災過後,人們在它的舊址上又建了新塔,但因為年代久遠,新塔也已經荒廢了。”

“也不光是那些塔裏有舍利,王城西北有一條大河,河的旁邊,原來有一座僧伽藍,伽藍中還有佛陀小時候掉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