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彌蘭陀所問經(文)(2 / 3)

玄奘點頭道:“彌蘭陀國王所提出來的問題,後來結集成佛教的經典《彌蘭陀王所問經》。它回答了人們,特別是那些剛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們對佛教的疑惑和不解,因此很受歡迎。貧僧幼時便讀過此經。”

“這就是緣法啊。”說書人感歎道。接著,他開始講述經中的一個故事——

大約一千年前,亞曆山大率領他的東征軍隊渡過印度河,進入西北天竺,這片廣袤的地區開始接受希臘人的統治。雖然亞曆山大很快就退了兵,仍有不少希臘籍的軍官留了下來,這其中就包括彌蘭陀王的祖上。

又過了一百多年,彌蘭陀王以舍竭城(巴克特裏亞)為首府,建立起一個王國。這個王國的鼎盛時期,疆域從中亞一直延伸到西北天竺一帶,包括迦濕彌羅及梵衍那。

隨著說書人的講述,玄奘的思緒重新回到了那部自幼便讀過的經典之中——

彌蘭陀王繼承了希臘哲人擅長思辨的傳統,經中說他“聰明博通,事無不練;以己所知,謂無酬敵。”他派遣大臣,迎請天竺高僧那先比丘到舍竭城,將他所能想到的問題全部提出來,對佛教一一發難。

“那先”在梵文裏是象的意思,據說那先與一頭大象同日出生,他的父母便替他取名為那先,當他成為佛教徒後,有人說他是象王轉世。

那先比丘是一位極具智慧的阿毗達磨論師,他用比喻的手法,輕而易舉地解答了彌蘭陀王提出的各種問題,把佛教中那些最微妙、最棘手的概念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彌蘭陀王。

比如,彌蘭陀王詰責他說:“你跟佛陀不是同一個時代,也沒有見過他,你怎麼知道有沒有佛陀這個人?”

那先比丘立即反問他說:“大王,您的王位是誰傳給您的?”

“我父親傳給我的啊!”

“您父親的王位又是誰傳給他的?”

“當然是我的祖父。”

“那麼祖父的王位又是誰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繼續問:“這樣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國家有一個開國君主呢?”

彌蘭陀王正容回答:“我當然相信!”

“您見過他嗎?”

“沒有見過。”

“沒有見過您怎麼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問。

彌蘭陀王道:“我們的開國君主製定了典章、製度、律法,這些都是有曆史記載的。所以,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

“大王說的極是,”那先比丘微笑頷首道,“我們相信佛陀確有其人,是因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經、律、論,有佛陀製定的戒律和曆史事跡,決不是虛構不實的人物。這個道理與你們有開國君主是相同的!”

彌蘭陀王接著又問:“你們佛教徒常講,人的第一快樂就是證悟涅槃,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那麼那先比丘,你已經證悟涅槃了嗎?”

那先比丘謙恭合十道:“我很慚愧,還沒有。”

彌蘭陀王得意地問道:“既然沒有證驗過,那麼,你又怎麼知道有涅槃這種境界呢?”

那先比丘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彌蘭陀王:“大王,假如我現在拿一把刀把您的一條胳膊砍掉,你會不會痛呢?”

彌蘭陀王勃然變色說:“當然會痛!哪有膀子砍斷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問:“可是大王的胳膊並沒有被人砍斷過,您怎麼知道會痛呢?”

“難道非要自己經曆過才知道痛嗎?”彌蘭陀王覺得很不可理喻,“我看見過別人被砍斷膀子的痛苦情狀,這難道還不夠嗎?”

“是的,足夠了,”那先比丘微笑道,“貧僧也同樣看到過別人證悟涅槃時候的快樂,所以我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

彌蘭陀王還是不服,又提問道:“你們佛徒常常勸人要修來生福,你們既沒有經曆過死亡,又怎麼知道人死之後還有來生呢?”

那先比丘回答道:“這就好比柳柑,果實成熟以後掉在地上,果肉腐爛了,可是種子卻埋在土壤裏,一等到時機成熟,就會萌芽、成長,重新長成一棵柳橙樹。人的身體隻是四大暫時的假合,幻境破滅,軀體也就死亡了,可是業識的種子卻能不斷地在生死中流轉,就像柳橙的種子一樣在六道輪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個來生複蘇,而是有無限個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