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世親偷法(文)(2 / 3)

玄奘歎息:“後來,如意大師帶著遺憾去世了。而那個熱衷於布施的國王終於無法持續他的善行,在隨之而來的增稅問題上,他的善行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微小的泡沫。再後來,犍陀邏江山易主,王朝改姓。如意大師的弟子世親法師向新王上表說:‘陛下依靠聖德登基為王,請為天下生靈作主。先師如意,學問博大精深,窮極玄妙之理。已故國王對他懷有宿怨,聚眾損壞他的名聲,致使他含恨而終。我蒙老師的教導,此仇不能不報。’新王知道如意論師是個賢士,又欣賞世親的高雅品格,於是召集先前曾與如意辯論過的外道,重新展開辯論。在這場辯論中,世親複述了當年老師的宗旨,順利擊敗對手,為師父正了名。新王表彰聖賢,如意論師就是其中之一。”

“這下如意大師可以瞑目了。”圓覺鬆了口氣,對這樣的結局很滿意,“幸好,他有世親菩薩這樣的弟子。”

玄奘道:“其實,對世親菩薩影響最大的老師,不是如意大師,而是他的兄長無著菩薩。”

“原來還有一個故事,”圓覺興奮地說道,“師父你快講!”

玄奘點頭說道:“無著和世親兩位菩薩是親兄弟,他們都是犍陀邏人,那時的犍陀邏被稱為富婁沙富羅國。他們的父親是一位國師,母親名叫比鄰持,夫婦二人共生了三個兒子,長子阿僧迦,便是無著菩薩,次子是世親,三子因母得名,就叫比鄰持子。

“三兄弟最初都跟隨父親信奉婆羅門教,後來皆依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出家,開始信持佛法,成了佛教有名的高僧大德。這其中,老三比鄰持子據說修成了阿羅漢果,終其一生信持‘說一切有部’。

“相比較而言,他的二哥世親的學問和膽識比他大得多。同樣是學習‘說一切有部’,世親菩薩不滿足於現有的經論,竟然潛入罽賓國偷學《大毗婆沙論》,著成《阿毗達磨俱舍論》一書,成了‘說一切有部’中學問最高的人。”

“還有偷學經論的?”圓覺驚訝不已,“這是怎麼回事?”

玄奘笑了笑:“這是個有趣的故事……”

大約在佛陀去世後五百年,佛教進入部派時期,一時間宗派林立,異說紛呈。

“說一切有部”音譯為“薩婆多部”,是諸多派別中勢力較強的一家,傳法的中心位於北印度罽賓一帶。此派勢力雖然較大,但內部也已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了一些理論之爭。

當時,派內學術水平最高的是一位名叫迦旃延尼子的比丘,為了調和內部的理論紛爭,確定“說一切有部”思想的正統,他召集五百名羅漢僧雲集罽賓,共同撰集“說一切有部”的論藏。他們發下通知,告訴本派的信徒,凡是他們所聽到的佛法,都要送交到羅漢大會,以便集中討論,定其真偽。這一活動得到信徒們的大力支持,收到的教法信件多到難以勝數。據說,五百羅漢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討論完畢。

這件事佛教史上稱為第四次結集,又叫“說一切有部”結集,其結果是成立了一部長達百萬頌的《大毗婆娑論》。說一切有部的教理正統便由此樹立起來。

據說,當《大毗婆娑論》完成之時,迦旃延尼子刻石立碑雲:從今而後,凡學習此論者不準離開罽賓國,論中的文句也不許傳至罽賓國外,以防其他各宗及大乘佛教破壞“說一切有部”正法。

迦旃延尼子將此事稟報罽賓國王,得到國王的讚許,他們便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封於石函之內,建塔藏於其中。

罽賓國四麵環山,儼然一座天然城池,隻有一門可供出入。為防止有人偷學教法,傳至國外,據說阿羅漢們又運起神通,咒令五百夜叉晝夜守衛城門,不許學會“說一切有部”佛法之人出城。這樣,“說一切有部”的教法便被禁錮在北印度罽賓國之內了。

這樣一直過了四百年,直到世親菩薩橫空出世。

世親是個佛學天才,從小便博聞強記,才華橫溢,大有讀盡天下聖賢書之勢。

後來,他聽說罽賓國境內有《大毗婆沙論》流傳,為“說一切有部”的不傳之秘,曆來為人們所推重。為強烈的求知欲所驅動,世親便打起偷學此論的主意來。

世親假裝瘋子,混跡於罽賓國“說一切有部”信徒之間,趁機學法。由於其語言怪誕,行為乖張,狀如瘋狂,竟沒有引起人們絲毫的懷疑。有一次,當他混入人群之中聽講《大毗婆沙論》時,為了不引起注意,還傻乎乎地問:“你們講的是什麼啊?是不是《羅摩衍那》啊?”

聽了他的問話,人們轟笑不已,更加不以為意了。

自此之後,世親逢有講座便去聽講,於十二年間,聽講《大毗婆沙論》已達數遍之多,對此論的精熟程度已超出世間所有的人,儼然成了“說一切有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