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忍辱波羅蜜(文)(2 / 3)

“又是龍王?”玄奘覺得有些奇怪,“怎麼哪裏都有龍王?”

圓覺解釋道:“從迦畢拭國到印度,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龍王。”

玄奘點點頭,且聽他往下說。

圓覺道:“阿波邏羅龍王曾經在迦葉波佛在世的時候生在人道,名為殑祇,是一位精進的修行人,深通咒術和真言,可以製禦惡龍,使它不下暴雨。當時的國人都依靠他的幫助,才得以積蓄餘糧。國人感念他的恩德,每年每家都供養他一鬥的穀糧。

“許多年過去了,有些人漸漸忘記了殑祇的恩德,開始故意逃避供養。殑祇非常生氣,瞋心生起,發願來生轉為毒龍,要用狂風暴雨損害農田和莊稼,以報複這些民眾對他的不敬。

“由於所發惡願的緣故,殑祇命終之後便來到此地,轉生為龍。他常常濫施風雨,令河泉流出白水,傷害田裏的莊稼。”

玄奘邊聽邊點頭,這個殑祇龍王,與佛影窟中的瞿波羅龍王差不多,都是一個人受到了委屈,心生嗔恨,以至發下惡願,轉生為龍,為害世間。由此可見嗔心的破壞力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同一類傳說的不同版本。

圓覺接著說道:“佛陀觀察到這樣的因緣後,對於這個國家的百姓獨受此災十分憐憫,於是便降臨此地,意欲度化這隻暴龍。

“阿波邏羅龍王見到佛陀,心裏十分驚懼。但心念剛強的他不願示弱,於是就在河中卷起了大浪,凶猛地撲向佛陀。但是這些可怖的狂風巨浪,在佛陀的慈光之下,都轉化為祥和的光明。威聲赫赫的龍王,口中雖然狂吼不已,但卻一籌莫展。

“佛陀慈悲地注視著龍王說:‘阿波邏羅龍王,你曾經是一位有修行的瑜伽行者,為什麼要心懷瞋忿,為難當地的百姓呢?現在請你把瞋怒心收起來,安住在慈悲的心念當中吧!’

“可是暴龍不聽佛陀的教誨,於刹那間又興雲布雨,雷電齊發。但是這一切的攻擊,就像是一滴墨汁滴到大海之中,轉瞬之間就化為烏有。

“佛陀以大悲聲告訴龍王說:‘阿波邏羅龍王,你當信受我的話語,放棄這一切的惡念,否則你將墮入惡道,永遠難以超生!’

“聽了這話,龍王十分驚懼,於是現身跪伏在佛陀座前,懺悔皈命。佛陀為龍王授了三皈依,又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並對他宣說道:這一切的因緣,都來自於你自己的貪念、瞋心與愚癡。致使一位清清淨淨的修行人,竟然轉生為畜生道的毒龍。雖然你現在擁有神通法力,能夠呼風喚雨、興雲作浪,但是你心中的苦惱並不能夠斷除。現在,你隻有滅除了貪、嗔、癡,轉修自身,以成證菩提,依循著佛法正道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龍王聽了佛陀的教誨,立刻變得心地明淨,了悟這一切惡緣的根本。於是他懺悔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決定以後不再損壞莊稼。

“但是他又向佛陀啟稟道:‘至尊的佛陀啊!我們龍族所食的一切,都依賴於這些田地上的穀糧,現在承蒙佛陀的聖教,我決定不再損害它們了。但是,如此一來龍族們的生活就難以為繼了,所以請佛陀允許我們每十二年來收納一次糧穀,以貯備我們的生活所需。’

“佛陀悲湣它們的苦衷,也知道這是龍王與當地國民之間的因緣業力所致,於是就允諾了龍王的要求。從此之後,這個地方每隔十二年,都要遭受一次白水之災。”

“阿彌陀佛,”玄奘合掌道,“有這樣的故事,必然也會有相應的聖跡存在吧?”

“聖跡當然有,還不止一個呢,”圓覺道,“延著龍泉往西南方向走,河北岸有一塊大磐石,傳說佛陀降伏阿波邏羅龍王時,龍王興起大風雨,把佛陀的衣服從裏到外都淋透了。大雨過後,佛陀就在那塊石下安坐,洗濯並晾曬袈裟。佛陀離去之後,那塊石頭上就留下了佛陀袈裟的衣紋。石頭旁邊還有佛陀的足印。更神奇的是,這足印的大小,會隨各人不同的福德力而變化,所以在測量的時候,會時而長時而短。後來,當地人特別把這塊晾衣石和佛足印圍繞起來,蓋了一座窣堵波來供養,又在旁邊修了座摩訶伐那僧伽藍,時常有僧人和居士們持花拈香前來供養。”

“原來這裏也有佛足印。”玄奘自語道。這已經是第三次有人給他講佛足印的故事了。

“其實這個,也是弟子在犍陀邏國的時候聽說的,”圓覺老老實實地說道,“是在我哥哥曾經修習過佛法的精舍裏,那裏的一個老僧告訴我的,他說我哥哥去了烏仗那國摩訶伐那伽藍。”

玄奘恍然大悟:“這麼說,你就要見到你哥哥了。”

圓覺嘿嘿一笑。

玄奘道:“圓覺,謝謝你給為師講這些故事。不過今日天色已晚,摩訶伐那伽藍距此至少還有一由旬的路程,今晚是無論如何也趕不到的。不如我們先進城見王,明日一早再去阿波邏羅龍泉和摩訶伐那伽藍瞻禮,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