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僧伽耶舍的課程(文)(2 / 3)

“師尊所言甚是,”玄奘道,“任憑師尊如何安排,弟子無有不尊。”

僧伽耶舍大師想了想,道:“這樣吧,我們每天上午講《俱舍論》,下午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入正理論疏》和《聲明論》,法師你看如何?”

玄奘大喜,忙恭敬一拜:“弟子玄奘,謹依師尊吩咐。”

聽說王城內大開道場,已經多年沒有講經的僧伽耶舍長老重登講壇,專為東土沙門開講《俱舍論》和《順正理論》。這消息一經傳開,頓時在國內引起了轟動,迦濕彌羅國境內的高僧以及四方耆宿、飽學之士,紛至遝來,到王城一睹佛學盛事。

一時之間,各路高僧齊集王城,廣設講壇、論場,今日講經說法,明日辯難質疑,一時間,諾大的王城熱鬧非凡。

更多的人來到闍耶因陀羅伽藍掛單,在僧伽耶舍長老講課的時候進入禪堂,一方麵旁聽老法師的課,另一方麵也想見識見識那個東土沙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原本隻為玄奘一人準備的授課,竟一下子吸引了遠近周邊的數百位高僧前來聽講。

對此,僧伽耶舍長老毫不在意,隻是依照自己的計劃按部就班地講解,將自己全部所學傳授給這位亦徒亦友的年輕沙門。

白天的課程以小乘佛典為主,這也是為了隨順那些前來聽講的眾生。到了夜晚,師徒二人相向而坐,開始講解因明。

“因明沒有什麼難懂的,無非就是破與立。”僧伽耶舍長老用一種很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因明的概念,“所有內容都包含在八件事當中,即能破、能立,各有真實和相似兩類;現量、比量,也分真實和相似兩種。這就是因明八事,也叫做推理八事。

“在因明中,通常把提出自己的觀點稱為‘立量’,把一個完整觀點陳述組合稱為‘量式’。一個完整的量式,由‘宗’、‘因’、‘喻’三部分組成,其中宗是觀點,因是依據,喻是實例。這是量式的三支,完整具足上述三種條件的因明量式又稱為‘三支量式’,這樣的推理就叫作‘真實能立’,用這種語言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學說,駁斥別人的觀點。”

玄奘沉吟道:“如此看來,因支是這三支中最重要的了,也是一般人駁斥的重點,難怪此法被稱為因明。”

“你說的不錯,”僧伽耶舍道,“但也不能說其它二支就無法駁斥,事實上,很多人會立出有過失的宗題來。若是在辯論中發現了宗的過失,直接反詰是最方便的了。”

“師父能給弟子試舉一例嗎?”玄奘謙恭地問道。

“好,我便為你舉一則最簡單的例子。”僧伽耶舍道,“比如我立一宗:蛇有足。你便可直接反詰:此宗與現量相違。”

玄奘點頭,因明立量,最常見的便是三種量,即:現量——用事實證明;比量——用邏輯推論;聖言量——聖人所說。

這其中,“現量”是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動,毫無分別思惟作用,僅以直覺去了知外境的自相。“蛇有足”自然便是典型的“與現量相違了”。

“我明白了,”玄奘道,“與現量相對應的是比量,就是通過邏輯推理而獲得的知識。宗支中既然有‘與現量相違過’,自然也有‘與比量相違過’了?”

“正是,”僧伽耶舍微笑道,“法師當真懂得舉一反三,與比量相違過有很多,比如‘人不會死’。”

緊接著,他又給玄奘講解了宗支的其它七種過失以及因支的十四種過失,三種比量及立破的一些方法。

老法師侃侃而談,玄奘在一旁默默諦聽。盡管因明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對於玄奘來說,入門卻也不難,畢竟他在西行之前,曾經師從十三位名師,向其中的六位學習過瑜伽理論,而瑜伽理論中便有因明的成分,如今一遇名師指教,自然能夠排疑解難、融會貫通。

迦濕彌羅國地處北印度,氣候寒冷多雪,出產龍馬及各類新奇的草藥等。僧伽耶舍長老也精通醫方明,常為來寺院掛單的僧侶百姓看病。他看病的方式很特別,凡是生了病的,首先要求絕食七天。在絕食期間,一般都能自動痊愈;確實不能康複的,才開始用藥物施治。

後來玄奘發現,這種奇特的治療方法並非僧伽耶舍法師獨有,五印度的僧醫與巫醫給人看病,基本上都是如此辦理。不同的隻是,僧醫使用藥物加經文,巫醫使用藥物加咒語,但首先要絕食三到七天卻是他們共同遵奉的。

在很多醫者的眼中,食物是致病的根源。因此他們主張對病人先“淨身”,即先把病人身體內外蕩滌幹淨。手段不光是絕食,還有催吐、催瀉、放血等方法。他們認為,隻有病人的身體潔淨了之後,用藥才有效果。

有時,僧伽耶舍法師也同玄奘一起,到附近的山上采集草藥。他告訴玄奘,遇到疾病傷痛,迦濕彌羅的巫醫們是如何治療的,僧醫們又是如何治療的。這兩者之間雖有不同,卻也可以相互借鑒。

玄奘對印度的醫方明深為佩服,印度人稱醫生為“阿優吠陀”。“阿優”的意思是生命、年齡和壽命;“吠陀”的意思是知識。所以“阿優吠陀”合起來就是有關生命的知識。外鄉的人們又稱這種醫學為“吠陀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