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告別迦濕彌羅(文)(2 / 3)

特別是僧伽耶舍長老,常常感慨地對他們說:“那個東土學僧實乃難得的佛學奇才!你們莫看他年紀輕輕,卻是學力深厚、知識淵博。我看在迦濕彌羅的僧眾之中,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唯一可惜的是,他出生的國家太遙遠了,沒有機會從小親近聖賢的遺芳,又不能久居於此,否則以他的聰明、學識和修養,弘揚佛法,足以繼承世親菩薩的風骨了!”

僧伽耶舍長老對玄奘的誇讚,無疑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這些大眾部僧侶們當然很不服氣,紛紛說道:“那個沙門來自遙遠的僻地,年紀又輕,口音又古怪,能讀過幾夾經書?想必是個徒有虛名之輩,大師又何必如此看中他?”

“是啊,我們在此修習多年,不僅熟知各類經典,也獲得了很多名譽,大師反說我們都不如他,這也太過了吧?”

僧伽耶舍長老看了這些僧侶們一眼,淡淡地說道:“愚笨的人得到知識和名譽對自己毫無益處,不但損了自己的幸福,而且還會剛愎自用,造出孽因。”

聽了這話,辰那飯荼等人越加惱怒,於是結伴來玄奘門前詰難。

玄奘將這些僧侶請到自己的禪房內,眾人圍成一圈坐下,開始就一些佛學上的問題展開討論。

雖然對僧伽耶舍長老的評論不以為然,但眾僧還是很清楚玄奘的聰明和辯才。他們隻是在想,這個外國沙門來此不久,就算是有幾分辯才,左不過是仗著自己年紀輕,反應快,占些優勢罷了,未必就真的有那麼高的學問。於是便故意挑些偏僻深奧的典故詰難,著意難倒玄奘。

玄奘明白,這些人就是專程來向自己挑戰的。這樣也好,既然在佛國學經,哪有不應對辯論的道理?回答這些僧侶的問難,也算是對自己這段時間所學的一次檢驗了。

這麼一想,心情越發平靜,對眾僧提出的佛學典故娓娓道來,對那些疑難的地方,也剖析得明明白白,很輕鬆地便將這些挑戰者一一駁倒。

眾僧此次前來,原本是有些輕視之心的,如今見這遠來的沙門麵色從容,語言流暢,回答那些咄咄逼人的問題時,更是衝和平淡,毫無蹇滯,臉上也無一絲一毫傲慢的態度,都不禁為之鄂然。

辰那呾邏多畢竟是僧祇部的高僧,還算有些修行,與玄奘對論幾句後,便知對方是個真正的學者,且為人謙遜,又留餘地。心中越來越佩服。當即起身,恭敬禮拜道:“法師氣度非凡,學識淵博,學僧遠不及矣,今日冒昧前來打擾,深為惶恐。”

見辰那飯荼已經心悅誠服地認輸,眾人自然也說不出什麼來,紛紛拜別而去。

從此玄奘聲名大震,很快傳遍迦濕彌羅國,傳遍北印度的各個國家。

這以後的日子裏,沒有了辯經的幹擾,玄奘終於可以踏踏實實地潛心於佛學之中。

對於玄奘來說,這樣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一轉眼,他在迦濕彌羅國已經生活了整整一年。

這一年,對玄奘來說至關重要,他取經的目的地本是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那裏才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在進入那裏之前,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語言和邏輯等其它應用知識。而現在,他已經準備好了;

這一年來,玄奘的梵文大進,不僅能夠熟練地用悉檀體寫論文,且在與來自五印度的各個高僧學者的交談中,各民族的語言和方言也已能熟練地加以應用,口音越來越接近於本地人,這為他日後求學和周遊五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年來,玄奘對印度佛學進行了一次係統而全麵地了解,將五百羅漢第四次集結的三十萬頌佛經一一細讀並抄錄,讀完了九十六萬字的佛教典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梵文經藏,並開始著手翻譯抄錄下來的經書;

這一年來,玄奘幾乎參觀了迦濕彌羅國內所有的聖跡——他先是巡禮了五百羅漢的遺跡,又參拜了迦膩色迦王用石函封記銅經文的大塔。在那座大塔裏,他見到了迦膩色迦王手書的經文,此經封存一個石函之中,已經保存了數百年……

然而玄奘並沒有忘記他的使命,所謂千裏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他決定離開迦濕彌羅,繼續前進。

看到玄奘在精心捆紮包裹那些抄錄好的經文,僧伽耶舍長老和眾多僧侶頗為不舍,紛紛勸他長住下來,別再四處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