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強盜們回來了
這第三十三章強盜們回來了
這次交談之後,玄奘就在這大庵摩羅林的草庵中暫住下來,長者精通《中論》、《百論》、《經百論》和《廣百論》等大乘空宗即中觀學論著。他很願意為玄奘講解這些經論,且講起來滔滔不絕,有如長江大河,一泄千裏。雖然由於語音和習慣用法的問題,玄奘隻能聽懂很少的一部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興致。
玄奘知道這位長者當年曾與三百婆羅門教徒辯論而獲勝,心中對他很是欽佩。
“這些都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長者用略顯生硬的古梵音感慨道,“這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就是時間了,你看我的那兩名侍者,剛來的時候還是孩子,現在也都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了。”
玄奘覺得奇怪:“出家人認這副身體為臭皮囊,麵對疾病和死亡從不拒絕。便是佛陀,在這方麵也與普通人也並無二致,為何長者會這般長壽?”
“我也不拒絕疾病和死亡,是它們從不來找我,”長者微笑著說道,“因為我是個修行者,不是一個信徒。”
說罷,他看著玄奘:“你知道信徒和修行者有什麼不同嗎?”
玄奘合掌道:“正要請教。”
長者道:“這兩者完全不同。信徒是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人;而修行者卻沒有這種確定的目標,他在生活與修行的過程中獲得真理。”
玄奘點頭道:“我知道,佛陀就是一個修行者。”
“你說的對,”長者答道,“佛陀不是佛教徒,真正的修行者都不是宗教徒。隻不過,他們有時候會以宗教的麵貌出現,這要取決於他的機緣。這個世界上總是先有修行者,然後他的東西經過很多因緣的轉化,這才有了宗教。宗教中包含著一些修行的果實,但宗教本身不是修行,這二者從來都是兩個體係。”
玄奘默默點頭,對於這一點,他確實是認同的。
長者接著說道:“佛陀要人除去貪、嗔、癡三毒,因為他知道,貪欲、嗔恨和無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我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我是不會得病的。佛陀也沒有這些東西,但佛陀是從菩薩道而入佛道的,因此,他必須向眾生示現疾病和無常。”
玄奘再次點頭,這一點他早就明白。
“你看我現在很年輕,但我小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我過於老成了,”長者的眼中露出緬懷的微笑,“我的童年過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穩重,而我的老年過得像童年一樣天真浪漫。遠方的佛子,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玄奘沉默著思考了一會兒,起身合掌道:“長者所言字字珠璣,弟子受教。”
大約半個月後,兩位去往波羅奢森林的侍者回來了,與他們同來的,是聚嘯山林的數十名盜賊,帶著上次劫掠的財物和馬匹,恭敬恭敬地前來向玄奘請罪。
長年論長者問他的侍者:“你們是如何降伏眾盜的?”
一位侍者上前稟道:“說起來,也是奘師在迦濕彌羅聲名遠播,人人敬重,所以才會如此順利。”
另一位侍者道:“我們去那波羅奢森林附近,遍告那裏的村民說:‘東土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林中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這正是大家播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過。’村民們奔走相告,有些家裏有做盜賊的,便叫他們前來請罪,退還財物。”
玄奘想到自己落入強盜手中,險些喪命,而這兩位老人卻輕而易舉地降伏了眾盜,心中不禁又是敬佩又是慚愧。
這時,一個頭目模樣的盜賊上前跪下道:“我們不識真佛,誤搶了遠道而來的求法高僧,心中十分惶恐不安。現在,我們來向法師陪罪,從法師那裏劫來的東西都在這裏,弟兄們又獻上粗棉布一匹,為法師壓驚,請查驗。”
後麵的盜賊們抬過來幾隻箱子,打開,裏麵果然是那些商人的貨物,還有玄奘和般若羯羅的盤纏和僧衣,以及一匹本色的粗棉布。
玄奘歎道:“謝謝你們。諸位檀越都是有善根之人,應該知道,盜搶他人的財物是一種罪惡,若是為財而殺人,其罪更是無量無邊。須知這世間,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何苦枉造惡業?”
“因緣果報什麼的,我們不懂,”另一個盜賊小聲說道,“隻知道搶來的金銀財帛是實實在在的。”
玄奘一愣:“既然如此,你們又為什麼要來請罪呢?”
“因為法師不是一般人,”盜賊頭目叩首道,“這兩位長者說,法師是有神明庇佑的,說不定本身就是神,難怪可以逃脫。我們若是不來請罪,必然遭到神明的懲罰。”
“嗯,村民們也都是這麼說的。”其餘強盜附和道。
原來還是一種威脅啊,玄奘心中隱隱感覺到一種失望和無奈。
他緩緩說道:“眾生皆是佛。其實你們搶劫別人,與搶劫玄奘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這世上的人們總是喜歡信任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手中握住的,就像你們搶奪的這些金銀財物。隻有這樣,你們才會覺得安心是嗎?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們劫掠了那麼多人,還是這般貧窮,衣不蔽體呢?”
“這個……”強盜們相互看看,“可能是我們搶過了就花,不知道節儉吧?”
“要不,就是我們不小心搶了沙門,神明在懲罰我們……”
玄奘搖了搖頭:“沒有人會靠劫掠而富裕,這是因果規律,而不是什麼神明的懲罰。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的,有生就有死,有合就有離,有得就有失。你們行劫掠之事,可能會有一點點的獲得,但是失去的卻遠遠超出你們的想象。”
盜賊們伏在地上,不敢抬頭,想到這位睿智的法師差一點死在他們手中,都不禁手心冒汗,後怕不已。
玄奘又問:“你們還記得以前劫掠過什麼人嗎?還知道他們現在都在什麼地方嗎?”
“隻知道幾個。”那盜賊頭子叩首道。
“若是知道,就把劫得的財物歸還給人家吧。”
盜賊們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那頭目道:“可是……那些財物我們早就已經花光了。”
玄奘想了想,道:“這些馬匹和貨物是那些迦濕彌羅客商的,我會替你們還給他們。這兩件僧服乃是佛家法衣,由玄奘收回。倒是這些盤纏,是迦濕彌羅國王供養的,可由玄奘自行支配,你們就拿去還帳吧。至於你們供養的這些棉布,玄奘心領至誠,隻是行路之人用它不著,你們也拿回去,分給那些被你們傷害過的人如何?”
盜賊們十分感動:“法師真是菩薩心腸,我們回去以後,定會棄邪歸正、自食其力,再也不做劫掠之事了。”
玄奘點點頭,又為這些強盜摩頂授戒,向他們宣說簡單的因果報應和居士五戒,眾盜各各歡喜領命而去。
玄奘感覺很欣慰,這片茂密的庵摩羅樹林,還保留著一方佛陀時代的空氣,令他獲益匪淺。
第二天一早,玄奘告別長年論長者和他的兩位侍者,將強盜們歸還的財物整理了一下,放在馬背上,帶出大庵摩羅林,還給那些還呆在村莊裏的客商們,村莊裏頓時一片歡騰。
他在這個質樸的村莊裏又度過了平靜的幾天。這天一早,從附近的城鎮和村莊又來了三百多人,各自帶著棉布、飲食,前來供養玄奘法師。
其中一個老者上前說道:“兩年前我曾在波羅奢森林裏遇盜,隨身財物被劫掠一空,還險些丟了性命。這兩年再也不敢從那林中經過。想不到前幾日,那些盜賊竟然找到了我,歸還了部分財物,又贈送了一塊棉布,誠心懺悔,這可真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說起來,他們還不還錢倒還沒什麼,重要的是,這波羅奢森林又可以通行了。”
“是啊,”身後眾人也都說道,“這都是法師福德所致,否則焉能如此?”
“所以我們略備供養以表致意,也為自己種些福田,請法師不要嫌棄才好。”
玄奘感到有些意外,沒有料到林中遇險,到頭來竟是這樣的結果。
趕緊上前一步,攙住眾人道:“此事不是玄奘的福德,乃是那庵沒羅林的三位長者福德所至,是他們感化了眾盜,玄奘同你們一樣,也是受益者。”
“法師不必過謙了,”那老人道,“來還錢的強盜們說起法師,都讚不絕口啊。”
“是啊法師,您就接受我們的誠意供養吧。”
玄奘心中不安,本欲堅辭不收,怎奈人家盛情難卻,隻得合掌稱謝,收下部分財物,分給那些收留自己的好心村民。
眾人在村中的一棵大樹下席地而坐,玄奘趁機向他們打聽這附近城鎮的情況。
那老者說道:“離這裏最近的是座小城,裏麵有數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
“我的父母信奉錫克教,”一個年輕人接口道,“不過,這次我回去後,準備向他們宣揚佛法。”
“你如何宣揚呢?”旁邊一位中年人問道,“佛法理論精深,沒有合適的導師是不行的。除非你拜玄奘法師為師,跟隨他去摩揭陀國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