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提婆達多的信徒(文)(2 / 3)

佛陀甚至委婉地勸他還俗,做在家弟子來擁護佛法,不要在僧團中惹是生非。

但是提婆達多始終不服,他瞞著佛陀去請求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大阿羅漢,沒想到這兩個人也同樣拒絕了他的請求,隻教他觀察佛陀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在碰了一鼻子灰後,提婆達多仍不死心,又把目光瞄準了他的親弟弟——在佛陀身旁擔任侍者的阿難。

阿難在佛弟子當中,號稱“多聞第一”,他所聽聞的佛法數量之多,為其他弟子所不及。而且阿難性情溫和,當時尚未證得阿羅漢果,對於兄長的求教動機,也未深刻理解,於是便一五一十地將聽聞到的神通修習法門教給了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得到神通修習法門之後,立即到山林曠野處努力修習,憑借著自身的聰明與堅持,他很快便進入四禪,又由四禪生起了神通力。

原本對佛陀就不敬服的提婆達多,在擁有了神通之後,自信心大幅膨漲,權力欲也隨之增強。他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梵行者,理所應當得到大眾的崇敬與供養。

於是,他開始向佛陀索取統轄僧團的權力。

佛陀慈和地對他說:“僧團之中人才濟濟,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等等,人品、學識、修為都在你之上,他們才能繼承我的法統,領導我的弟子。你初入門徑,還要虛心向他們學習才好。”

這番話令提婆達多心生嫌恨,便想到了要報負。

摩揭陀國的國王頻毗娑羅是佛陀最早的擁護者,虔信三寶。他的兒子阿闍世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物。提婆達多施展神通,輕易打動了阿闍世王子,受到王子的供養。他決定,借助阿闍世王子的力量,達到自己篡奪僧團領導權的目的。

阿闍世王子對提婆達多十分恭敬信任,他在王舍城附近為提婆達多建立了富麗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車的物品供養。這樣,提婆達多的門下漸漸聚集了很多弟子,他的名望日漸增高。

然而這些“名聞利養”,反而損害了他的修行,令他將苦心獲得的神通又丟失了個幹淨。於是他的苦行修養更加精嚴,我慢心愈發熾盛,更加企求統攝僧眾的權力。他的弟子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人時常毀謗舍利弗、目犍連等佛陀弟子,他本人則開始煽動阿闍世王子發動政變,弑殺父王,篡奪王位,實現他設想中的“新王——阿闍世,新佛——提婆達多”的目的。

阿闍世王子終於聽從了提婆達多的唆使,將頻毗娑羅王幽閉於七重室內,從而提前登上了王位。提婆達多便以阿闍世王為政治靠山,逼迫佛陀將僧團的領導權交給他。

然而佛陀再一次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

提婆達多感到非常羞辱,他懷恨在心,竟然決定使計加害佛陀。

他向阿闍世王借來八名武士,企圖刺殺佛陀,但是沒有成功,刺客們反而被佛陀感化,皈依佛門了。

就在提婆達多派人行刺後不久,有一天清晨,佛陀走到院外,看到很多弟子手拿木棒禪杖,聲音嘈雜。佛陀問他們在做甚麼,眾人回答道:“我們聽說提婆達多要加害佛陀,為防萬一,所以才集結在此。”

佛陀微笑著告訴他們:“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護的,這是異教徒的作風。你們用棍棒刀杖對棍棒刀杖,這不是究竟的辦法。放心,佛陀早就準備好了,佛陀的應身也還沒有到要離開世間的時候。即使將來要入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會永遠留在這個世間。你們去修道吧,守護住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緊的!”

聽到佛陀的開示後,比丘們慚愧地散去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對佛陀的忍讓不以為然。

一日佛陀外出化緣,遠遠的看見提婆達多來了,佛陀便拐入另外一條道路,避免與其相見。弟子們見師父這麼做,紛紛出言相詢。

有的說:“佛陀為什麼要避開提婆達多呢?難道佛陀怕他嗎?”

還有的居然問:“是不是因為提婆達多是大賢能者,佛陀為了尊敬他才避開來,給他讓道的呢?”

佛陀的回答是:“我既不是怕他,也不是尊敬他。隻是不想與他相逢。他現在滿懷嗔念,你去招惹他,隻會令他的惡念更加熾盛,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所以,不要觸犯他,不要同他辯論,一切麻煩就會減少。”

佛陀雖然不記恨提婆達多,但是提婆達多卻不打算放過佛陀。他將一頭大象用酒灌醉,引到佛陀的必經之路上,在佛陀經過時將醉象放出,企圖以此謀害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