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你安知他們不是快樂的_(文)(2 / 3)

陳禕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後來他到了淨土寺,閱讀了《法華經》後才知道,佛陀感念過去世前,提婆達多曾經幫助過自己,於是便在法華會中為提婆達多授記,並且說,提婆達多在地獄果報結束後,會升入天道,將來他也會成就佛道,佛號天王如來。

再後來,神通第一的摩訶目犍連尊者,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地獄中的提婆達多。於是提婆達多再度懺悔,並感謝佛陀的授記。

這個相對完滿的結局令少年陳禕的心裏好受了許多。

這麼多年來,玄奘一直把提婆達多當作是魔王波旬一樣的人物,萬萬沒有想到,他分裂出去的僧團,竟然一直在印度延續了一千多年!現在的印度依然有提婆達多的信徒,他們同釋迦的僧團一樣,都崇拜供養過去三佛,卻唯獨不拜釋迦牟尼佛。

看著麵前這幾個形容枯槁的苦行僧侶,玄奘想說什麼,可最終什麼都沒說,隻是默默地退出了森林。

如今,在這恒河邊上,想起那些森林中的苦行者,玄奘不禁無奈地搖了搖頭——當年的佛陀選擇的也是那種自懲式的修行方式嗎?幸好,他放棄了。

他將自己的思緒慢慢拉回到眼前的恒河之中,正看到一群人簇擁著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來到河邊,老人一絲不掛地焚香沐浴,態度極為虔誠,誦過經咒後,他抱起一塊早已準備好的石頭,平靜地走入河中……

玄奘吃了一驚,本能地想要上前阻止,卻被般若羯羅一把拉住:“師兄你要做什麼?”

“那個老檀越……”玄奘伸手一指,“那些人竟然逼他死!”

“師兄莫管閑事,”般若羯羅小聲說道,“否則便是好心辦了壞事。”

“可是人命關天……”

“這是他自己的決定,”般若羯羅正色道,“其實來這個地方升天的人還算少,等你到了缽羅耶伽,才知道什麼叫神明聚集呢!那裏是兩條大河交彙的地方,是升天尋求超脫的最佳處所。每年都會有上百人從印度各國去往缽羅耶伽,絕食七日,然後抱著沙袋、大石頭、鐵塊之類的東西沉河升天。你若敢去阻止,隻怕他們也要把你捆上石頭,扔進河裏。不過你那就不叫升天了,在他們看來,你是下了地獄!”

玄奘道:“就算被扔進河裏,就算是下地獄,我也要去救他們!”

“可他們有權不讓你救!”般若羯羅道,“你安知他們不是快樂的?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的快樂?”

聽了這話,玄奘不禁一滯,終於頹然歎了口氣。

見他臉色不好,般若羯羅隻得放低聲音,勸慰道:“看這天越來越熱了,咱們還是趕緊收拾東西起程,去往羯若鞠闍國吧。對了,師兄要不要先吃點東西?”

“不用,”玄奘道,“我什麼都吃不下……我們,去向闍耶毱多善閑三藏告別吧。”

他們渡過閻牟那河,到達東岸,來到秣底補羅國。

這是個氣候清涼舒適,民風淳厚質樸的小國,信仰異教和佛教的人各占一半,很多人精通禁咒和法術。

然而最令玄奘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國家的國王居然出身於首陀羅種姓!在這之前,他所見過的國王中,最低種姓的也是吠舍,還有就是迦濕彌羅那個模樣酷似婆羅門,卻疑似有著首陀羅血統的“訖利多種”國王。而秣底補羅國的國王卻實實在在是由身為“一生人”的首陀羅擔任的,這本身就說明了印度的種姓製度也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可惜這個國王不信佛教,事奉天神。境內有天祠五十多所,各派外道混雜在一起,各自修行。佛寺也有十餘座,僧人八百多,大多研學小乘“說一切有部”。

都城之南四五裏,有一座小型伽藍。當年的瞿拿缽剌婆論師曾在這裏撰寫《辯真論》等著作,共有一百多部。

伽藍中的僧侶們告訴玄奘,論師少年時就才華出眾,長大後更是學識淵博,見識亦廣。他原本研習大乘佛學,未能盡悟妙理,於是閱讀《毗婆沙論》,放棄大乘改宗小乘,撰寫論著幾十部,駁斥大乘理論,頑固地堅持小乘學說。又撰寫世俗著述幾十部,非難前輩所寫的經典論著。然而,他雖長期深入研究佛經奧義,疑難之處仍未盡除。

當時有位提婆犀那羅漢,經常往來睹史多天,瞿拿缽剌婆論師希望能夠拜見慈氏菩薩,解決疑難,請求教益。於是,便請求提婆犀那羅漢用神通力將他接上天宮。

論師見到慈氏菩薩之後,隻作長揖而不跪拜。

羅漢說道:“你怎麼如此高傲?既然是來求教於菩薩,為什麼不恭敬致禮?”

瞿拿缽剌婆答道:“我是受戒比丘,而慈氏菩薩享受天堂福樂,並非出家僧侶。要我向他致敬,恐怕並不適宜。”

菩薩知道他傲慢成性,不是接受佛法的人材,所以瞿拿缽剌婆往返天上三次,仍未解決疑難。隻得再次懇請提婆犀那,要求重新覲見致敬。羅漢厭惡他的傲慢,不予理睬。瞿拿缽剌婆未達目的,便生怨恨之心,前赴山林之間,修習禪定,但因傲慢未除,始終沒能證得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