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的鄉愁(1)(1 / 1)

居民已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們正在自發地保護這條古老的胡同。這處博物館也將成為落實群眾路線、開展公眾參與、實施基層自治的中心。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2013年10月開館以來,已有近萬人次到此參觀,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讚譽。居民百姓對這座博物館更是珍愛有加,很多北京老人從四麵八方趕來,隻是為了記得住鄉愁。

這個小小的博物館被稱為北京的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其實朝陽門街道辦事處隻是為一條胡同做了一個博物館,但這胡同極具代表性。北京沒有一個專門的胡同博物館,所以,它便暫時擔負起了傳承老北京胡同文化這個光榮而又沉甸甸的曆史使命。懷著樸素願望建起這座社區博物館的我們,於此感慨良深。

為什麼建這個博物館

先說說我們這個博物館本身。博物館為兩進院落的四合院,占地麵積一千平方米,設有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分為史家曆史展廳、人藝展廳、近代教育展廳、陳西瀅及淩叔華紀念展廳、胡同名人展廳、時代記憶展廳(其中設有胡同聲音展區)、懷舊生活展廳和世紀新姿展廳,多功能廳主要作為文化沙龍、圖書閱覽以及社區居民開展活動的場所。

我們基於兩點建設了它:一是傳承老北京文化,讓這裏成為熱愛老北京的人們的心靈之家,在這裏人們可以看得見往日,望得到未來,記得住鄉愁;二是凝聚社區公共精神,樹立文化歸屬感,它是曆史文化的展示廳,也是居民自家小院、會客廳,還是群眾的議事廳。綜合這兩點定位,它也許可以成為史家胡同的“文化祠堂”,以此可重建“熟人社會”,回歸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努力,使人們對老北京傳統文化深沉的鄉愁有所安放,使得這一古老社區在文化和精神上有所依歸,使得老北京的胡同生活真正有機延續,煥發生機。

那麼為何要在這條胡同這個院子建設這樣一個博物館呢?這是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簡略地說,史家胡同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人文厚重,曆史豐富。據傳這裏曾有史可法的祠堂,清左翼宗學亦在此地,庚款留美的前三屆學子在這裏就考。

新中國成立後,華國鋒、徐向前、榮毅仁、章士釗、喬冠華、傅作義、黃敬、胡繩、於光遠、艾青、臧克家、楊朔等著名人物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諸多老藝術家都曾在此居住。

在這條古老的胡同裏,這座小小的花園宅院也有著豐厚的積澱。這裏是陳西瀅和淩叔華的故居,亦是民國前期著名的北京文化沙龍所在,胡適、徐誌摩、林徽因、齊白石、辜鴻銘這些文化界名流都曾在此聚散,泰戈爾也曾到訪,陳淩二位先生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在轉讓產權時也明確提出應作為公益之用,而此前這裏已做過近五十年的幼兒園。加之北京市近年來致力於名城保護事業,東城區更是責無旁貸地跟上了這曆史性的步伐。基於上述種種,開設一個屬於一條胡同的博物館便成為順理成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