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的鄉愁(2)(1 / 2)

公眾參與和廣泛合作

如今想來,整個過程更像一種摸索。

在我們基層這個小小的博物館的建設上,有三點可講:居民群眾、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中外多種方式的協作;民間同專業的互補互動。

先說說廣泛參與。最生動的是居民的參與,從博物館的發起,到館舍的建設,再到展陳的設計,通過開放討論、走訪座談和誌願服務的方式,居民們充分地參與其中。辦博物館這個思路本身就是居民充分參與並體現意見的過程,我們改變了以往由上到下研究貫徹的路子,通過開放式的探討,達成了基本的共識,那就是為這條老胡同辦一個博物館,或者說把整條胡同辦成一個博物館。這是典型的居民家門口的事情,就要由居民做主,但如何辦、怎樣辦,街道及相關部門是要大力提供支持引導的,為人民服務的“服務”就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來了。

在館舍的修繕方麵,我們成功引入“外援”,由英國查爾斯王儲基金會同街道共同實施,這是一次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成功嚐試。基金會專門從國外請來了公眾參與的專家,於2010年4月開始實施“EBD參與式工作坊”項目,參與者有居民代表,也有規劃界、建築界人士和北京史學者,經過幾輪的熱烈討論,係統性地汲取了意見,明確了定位,也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經過兩年的修繕,我們拿出了一座原汁原味又獨具匠心的花園館舍。

在展陳設計階段,我們通過公開招投標,請了業內頂尖的設計公司。在整個設計布展過程中,又盡量避免了模式化。在這方麵,居民的建議和展品提供,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設計的內容,使得這個小小的博物館非常接地氣。在這裏,居民們可以欣賞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作品。

史家胡同的居民們為自己的這個博物館,傾注了太多的心力與感情。比如,老居民李玉老師,先後捐贈了1963年自己結婚時置辦的柳條行李箱、牛皮提箱以及老式英文打字機等展品,並義務當起了講解員。再比如,年過八旬的藍蔭海老師,是居住此間60年的老居民,也是人藝的老編劇,不顧年邁,參與設計定位,聯係老藝術家們,協助拍攝專題片,並幫助我們同人藝博物館建立了共建關係,很多珍貴的人藝表演藝術的原物得以在此展示。

社會各界人士也在共創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的感召下,以誌願的形式,不計名利得失,給予了我們這個小小博物館寶貴的支持。淩叔華女士的外孫秦思源先生義務為我們策劃了“胡同聲音”展區,讓我們得以穿越到往日的胡同。還有更多的建築師、設計師作為誌願者參與了意見。可以說,這座博物館堪稱政府推動、群眾參與、各界響應的合璧之作。

再說說中外協作。博物館三年創辦,其中,有兩年是修繕館舍,一年展陳布置。

英國查爾斯王儲基金會在修繕階段傾注了全力,在展陳階段也多有助益。院落的修繕,堅持了原材老料傳統工藝,從瓦匠到木工,從廣泛收集的老材料到胡同內修房早已不常用到的老建築工藝,都爭取做到了最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能展示古老工藝的魅力,留住凝結了幾百年曆史的老磚瓦的風采,讓人們看一看這才是真正的修繕,以期對逐漸蠶食古老胡同的“修繕式破壞”有所警醒。

這樣的思考與行動廣泛帶動了胡同居民,他們將散落的磚料石材聚攏於此,也將家族的記憶安放在了這裏。在尊重曆史的同時,也引入了地源熱泵、多媒體等新的技術與理念。基金會不僅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還動用了廣泛的資源。在這一點上,文化乃至文明展露了其不言而喻的共通性,對於傳統的珍愛,對於曆史的尊重,是一致的。可以說一條胡同的社區博物館,牽動了跨越國界的友誼和文化的參與,實現了中英文化界共同的美好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