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的鄉愁(2)(2 / 2)

最後是互補互動。一直以來,在胡同保護方麵,有民間和專業之分。與以往不同,這一次民間和專業雙方實現了良好的互補和交流。在草創階段,我們開過多次座談會,北京史地方麵的專家學者和業餘愛好者、民間人士以及居民代表共坐一堂,場麵感人至深。

老北京文化民間愛好者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在一些重要的展陳內容上,北京史專家同民間人士互通有無,相互激發,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史家胡同1959年大型沙盤的製作,就得益於老居民細致的回憶和藝術家精細的工藝。

讓風貌保護與社區治理相互促進

這座小博物館還有一大特點、一大願望。

一大特點就是這裏沒有被定了級別的文物,隻有百姓身邊的老物件,大部分都是周邊居民提供的,這是群眾參與表現得最為鮮明的方麵。參觀者對此有熱切的反響,很多人站在滿滿一展廳老物件前,會久久無言,沉浸在對往日的回憶之中,我想這種親切感正是這裏獲得廣泛認可的原因。

一大願望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想把這博物館辦空!我們收存了不少的建築雕飾和構件、老磚老瓦,它們本應在胡同裏,在屋宇門樓上,可人們意識不到它們的珍貴,拆改丟棄。我們希望有一天大家的保護意識提高了,人們還會把它們用回原處,那時我們會無償地提供,哪怕這博物館空了!

其實,這博物館隻是一個點,一個索引,推開門進到胡同,您才真正進入了博物館——整條胡同的活的博物館。在這個點上,我們正在起步,我們想把工作推進到史家胡同這條線,乃至其所在的東四南文保區這個麵。

眼下,從外立麵的風貌恢複到門樓、垂花門的留存看護,居民已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正在自發地保護這條胡同。下一步,我們將在充分的公眾參與之上,進行開放式討論,提升意識、形成共識,進而成立風貌保護居民自治組織,形成居民公約,就如古老的鄉規民約,博物館會成為政府落實群眾路線、百姓開展公眾參與、居民實施基層自治的中心,好比傳統的祠堂。

這絕不會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而是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自覺治理,基層政府必須由“父母官”回歸公仆本位,做好應有的協調和服務,在形成居民公約的基礎上,聘請胡同規劃建築師、建立修繕補貼機製,彙集公益組織、專業人士、媒體等各方資源,實現風貌保護帶動社區治理、社區治理又促進風貌保護的良性循環。

風貌保護的每一步都將在公眾參與、協同治理這一模式下進行,唯有如此,胡同保護的規劃法規才能真正落地,群眾才能真正把這胡同的一磚一瓦、一門一院當作藏品來珍視嗬護,才能實現老樹新枝的有機保護和延續。

如今,我們正在紮紮實實地開展第一階段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一廂情願。

我們開講座,搞專題展,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請產權單位來參觀交流,發動各界的誌願者參與其中,使這裏既能承載人們的情感,也能充分釋放民意心聲。相信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摸索下,在公眾參與、協同治理的良好模式下,我們的家園會更加美麗。(文/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