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沃德·比徹一直認為,是係統的學習和博覽群書得到的見解推動他前進。他說:“當我第一次來到布魯克林的時候,人們甚至懷疑我沒法養活自己。我回答說‘隻要你們在每天早上九點之前別打擾我,我就不會擔心一天剩下的生活了’。”
他每天早上都會刻苦學習四個小時。那些看到他的人甚至認為他說教的材料都從大街上撿來的。
現在講了這麼多,的確,大部分他演講的材料都來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所有有誌向的年輕人都會禁不住問道:“比徹先生的布道詞都來自哪裏呢?”有一次他回答說:“我用心觀察,善於發現問題。”
用心觀察、善於提問,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秘訣。盡管比徹博覽群書,他反而並不讀那些神學者、空講理論者的書。救世主耶穌是他的學習的目標。他知道耶穌並不是從古猶太評議會的出書中尋找講道的資料,而是在約旦河岸行走時,跨越高山時穿過草地、在加利利的村莊中得到素材。他發現大師的演講都通俗易懂,都來自大自然和淳樸的生活中。
比徹的布道詞簡潔、向上,充滿激情。它們隨生命舞動,它們體內有鮮紅的血液,因為就像耶穌的演講一樣,它們來自鮮活的生活中。他從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取材料。它們來自於集市,來自於街道,來自於店鋪。提出素材的有賽車手,有機械師,有鐵匠師傅,有壯工、賣報童、火車司機、職員、律師、醫生還有商人。
他不像其他人那樣隻是研究人類鬥爭的進程。他自己參與到鬥爭之中。他處於戰火和喧鬧之中。哪裏是戰火硝煙彌漫的地方,他就參與到哪裏研究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奴隸製、政府問題、商業和教育問題——都是關乎人類生活的根本問題。他把握著事物發展的脈搏,置身自己於實踐之中。這個繁忙與生機盎然的世界到處都有讓他感興趣並興奮的地方。
當他體會到了研究真實生活所得到的力量和幫助的時候,當他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奇聞趣事比任何一本書(除了《聖經》)都更有趣更有說服力的時候,他就完全沉浸於新鮮生動的日常生活中。
比徹認為如果一份布道詞沒有使聽後的人們重樹信念做新的自己,沒有使聽眾想更賣力地工作,沒有使聽眾品質更高尚,沒有使聽眾更樂於助人,沒有使聽眾更堅定信念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話,那麼,這是一次失敗的布道。
這位偉大的觀察家不僅僅善於觀察人類活動,也喜歡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我曾很多次看到他完全沉浸在對美妙風景的欣賞中,在懷特山上找尋莊嚴與崇高。他在那裏度過了很多夏季,深深地愛上了那個美麗的地方。
周日,他經常在居住的旅店做演講,引來四麵八方的人聆聽他的教誨。他的布道詞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能將所有人的潛力激發出來。他們的腦海中會浮現美麗的陸地和海麵的景色,還有令人神往的日落、白雲、細雨、陽光和風暴。他會描述鮮花、大地、小溪和岩石上富有想象力的雕刻,他會說起渡輪、蒸汽車、孤兒、災難、事故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他會講到幸福、陽光、大樹和小鳥,也會講到貧民窟、生老病死,講到人生的成功與失敗,講到失望、沮喪,講到歡樂,講到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講到一夜成名的人和潦倒終生的人。他將這些傳奇說給熱心的聽眾聽。
不管走到哪裏,比徹都不會中斷對生活的觀察。沒有一件做了一半的事會有意義。對他來說,人本是最值得觀察和研究的。他認為給人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強調是非曲直,能辨真偽,能透過麵具看到人的本質的能力就是牧師最偉大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