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故事裏的事情(2 / 3)

皇上氣的大笑,告訴他們,他當太子說,府前有一家酒店賣的就是這種燒餅,五分銀子一個。

然而太監們堅持說,宮裏做不下來,因為宮裏有宮裏的製度,從模子打造、到食材采購都要最好的,少一千兩紋銀下不來。皇上索性甩手不幹了,燒餅不吃了。”

周文傑聽得大笑,拍手道:“這皇上也是,派個小太監出去買不就是了。”

“別人說這話還可以,你說這話就奇怪了。宮裏太監都是打成一片的,凡事都有利益,誰敢從中破壞,就像你們家采購布匹一樣,難道皇上不知道差價?也沒辦法。

“要說你家還算厚道,畢竟一千兩裏有五兩是實在的,那個燒餅卻是一千兩裏隻有五分是實在的。其餘都被大小太監和外麵一層層的人瓜分了。

“皇上其實是天底下最大的冤大頭。”

“這倒是。”周文傑也跟著笑了。轉瞬又想了一下,說道:“你就有這點上知道我們這行業的秘密的?”

“這有何難,舉一反三罷了。”

“舉一反三,四字如山,哪兒那麼容易反的。”周文傑苦笑起來。“別說舉一反三了,我現在就是把這個一弄明白都覺得難。”

“這也沒什麼難的,講的就是一個讀書要活學活用,觸類旁通。

“我給你舉個例子,蘇東坡在他的應試策論,就是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者三,堯曰‘赦之’者三。就這麼一段話,當時把主試的文壇盟主歐陽修都難住了。”況且說到,神態自若。

“歐陽修何許人啊,那可是讀遍經史子集的大家,卻想不起來這個典故出自那本書。不好意思明說,回家把藏書翻了個遍,還是找不出典故所在。過些日子,他才問蘇東坡典故出自何處。

“東坡笑著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就此服氣了,說當令此子出我一頭地。”

周文傑眨巴著眼睛,疑惑地看著況且,顯然沒聽明白。

況且繼續說道:“東坡所言‘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乃出自後漢的孔融。

“當年曹操討伐袁紹,奪了袁紹長子的媳婦甄氏,賞給他的長子曹丕。

“孔融不忿,就對曹操說:‘想當年文王伐紂,把妲己賜周公。’

“曹操也是不明其意,知道孔融乃孔子嫡孫,學問大,不會出言無據,就回家查遍了所有典籍,無果。隻得向孔融討教,孔融卻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周文傑聽得笑眯眯的,又入迷了。他最喜歡聽的就是這類典故故事,而不是外麵講評書說的粗俗不堪、胡編亂造的故事。

“對了,那個甄氏後來是不是就是甄妃,曹植後來癡迷她,為她寫了那篇著名的《洛神賦》?”

“你看,你這不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嗎?”況且手指一戳他的額頭。

“這……”周文傑愣怔片刻,捂著嘴笑起來。

兩人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吟哦道:“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

這一段乃是曹植著力描寫甄妃的天人般的美麗,極文字之能事,卻無絲毫不妥貼,也無絲毫冗贅,令人讀之而神往、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