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轎子直接來到府衙,從角門進去後,一直到二門才落地。
二門站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子,看到況且就上來行禮道:“況公子,老爺在後堂等您哪。”
“小兄弟,你認識我?”況且看這孩子稚態可掬,頓生好感。
“是那天考試時認識的,你不認識我,我是老爺的書童。”小子說罷,就在前頭領路。
“書童?”
況且心裏想著,可能是練大人府上的家生子吧,不然不會買這麼小的孩子做書童。
他還是第一次來府衙,前麵大堂是什麼樣他沒見過,不過後麵跟正常大戶人家差不多。穿過庭院後,又走過一趟房屋,這才到了府衙的後堂,實際就是內宅。
到了這裏,就看到練達寧和一位中年婦人並肩站立著,兩旁雁行排開十幾名丫環婆子。
“況且,這裏。”練達寧打聲招呼。
況且一進來,所有人的目光就都盯在他身上,練達寧這一聲喊,這些人盯的更緊了,好像要從他臉上發掘出金礦來。
況且感覺身上臉上快被這些目光灼穿幾個洞了,他強抑著窘迫,快步低頭走過去,來到練達寧身邊躬身施禮:“弟子況且見過老師。”
“免了,況且,見過我夫人,就是你師母吧。”
況且急忙雙膝跪地,大禮拜倒:“弟子況且叩見師母。”
“快起來,快起來,這可使不得。”況且身邊的夫人急忙讓幾個丫環把況且拉起來。
況且見到練達寧可以不跪不拜,可是師母如母,就得跪拜了。
練達寧夫婦兩人都穿著家常衣服,官服隻有正式場合或者接待上司時才穿,練達寧經常升堂審案也隻是便服。
明初,太祖皇帝號令天下恢複漢人衣裳,其實也就是掀起漢服運動,其實隻是恢複的唐裝,跟真正兩漢的衣服還是有很多區別。
一般士人穿的常服跟道袍差不多,成為直綴,圓領右衽,腰身束帶,衣擺明初時隻是過腰,到了嘉靖年間,基本過膝了。一般官員所謂的便服也就是這個服飾。
明朝的官服稱為補服,又稱常服,在衣服前胸後背上各有一塊方形布塊,上麵用金銀絲線繡著各色圖案,這布塊稱為補子,到好像後來軍人的肩章綬帶,是用來標明文武品級的。
文官的補服繡的是飛禽,武官補服上繡的是走獸,文武兩途大致如此。
明人自己解釋這種製度的含義時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心中是否這樣想,就不得而知了。
若要區分官員的品級,從飛禽走獸的形狀可以得出答案。
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除常服外,又有朝服,上朝見皇帝時穿的,又有祭服,拜祭天地太廟聖廟時穿的,這些足可以寫成一部明朝服飾誌。
命官如此,其夫人命婦服飾也有同樣一套嚴謹的規章製度,用以區分尊卑上下,等級森嚴。
此時,練達寧夫婦穿的是一般士大夫夫婦家常衣服,卻也是金繡輝煌,隻是沒有補子。
練夫人顯然隻是在內宅略盡主婦之責,禮節過後,寒暄幾句,練達寧就帶著況且來到書房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