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況且被告上大堂(2 / 2)

“哦,下麵站立的是何人,報上姓名。”鳳陽知府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

“弟子許明,見過老公祖宗師。”況且不慌不忙,上前作揖道。

“大膽,到了大堂,見過知府大人,還不下跪!”一個衙役大聲嗬斥。

“弟子身有功名……雖不才,不敢侮辱禮教體麵。”況且不看那名狐假虎威的衙役。

“這麼說來,你是名秀才,何方人士呀,在哪位宗師手裏考取的功名?”鳳陽知府臉色和緩些了。

他聽到況且稱他為宗師,心中很是歡喜。按說宗師是提學禦史才能有的稱呼,不過明朝無論皇上還是官員就是喜歡這些稱謂,知府變成宗師,提學禦史就水漲船高,成了大宗師。

“弟子吳中人士,去年在座師練大人手裏考取的案首。”現在況且可不敢謙虛,趕緊搬出官場救兵。

“啊,是蘇州知府練達寧練大人嗎?”鳳陽知府吃了一驚。

“正是,弟子不敢稱練大人名諱,還望大人諒解。”

“原來是練年兄的弟子啊,這可如何是好,本官也不能不講點情麵啊。”鳳陽知府看堂下這書生知書達理,有了幾分好感。

“大老爺,千萬不能放過他,他是妖人。”一旁那個“原告”大喊起來。

“大膽,本老爺問你話了嗎?”鳳陽知府登時虎威大作。

一個衙役上來就是一記水火棍,正打在他的膝窩上,此人立時跪倒在地上。

“回老爺話要跪著,你以為你也是秀才啊。”那個衙役斥道。

這人感覺冤透了,自己是原告啊,怎麼原告得跪著,那被告不但站著,還跟老爺敘上交情了。他哪裏知道,天下文人是一家,都是一個教門的,稱為禮教。別看文人們黨爭不休,在公開場合還是要維護文人體麵尊嚴的。更何況鳳陽知府和況且本來無怨也無仇。

“不過,你是秀才更要遵守朝廷法度,莫要以為你身上有功名,本府就治不了你。”鳳陽知府佯怒道。

“大老爺英明啊,青天在上啊。”下麵那個原告叩頭高呼,仿佛看到了希望。

“弟子隻是個秀才,焉敢不遵守朝廷法度,莫說是秀才,就是舉人進士也要遵守朝廷律法的。”

“正是,正是。你懂這個道理就好。”鳳陽知府連連點頭。

練達寧他是知道的,那可是本朝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官員,據說馬上要升按察史了,甚至有傳聞可能任監察禦史。如果是那樣,自己也要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了。

明代行政區域劃分跟後世不一樣,原來設立三個直轄市,就是北京、南京和鳳陽府,鳳陽又稱為中都,也就是說三個都城都歸朝廷直轄。後來中都地位衰落,劃歸到南京行政區域,鳳陽府也歸南京統轄,明朝也沒有安徽行省,大部分地區都劃歸南京。

明代的省級劃分是讓人頭痛的事,比如說湖南湖北被劃做湖廣行省,沒有兩廣,怎會出來個湖廣行省?那是因為元朝時,把兩廣、雲南、貴州、湖南劃作一個行省,統稱湖廣行省,明代引用這一稱呼,卻把兩廣、雲南、貴州獨立出來,隻是把湖南湖北劃作一個行省。

四川行省在宋朝稱為川中四路,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劃分法,唐朝一般稱道,比如隴南道,隴西道等等。兩漢則是州級製度,如青州、冀州等等。

行省這個名詞也來自元朝,以前各朝代沒有,行省的意思是行中書省,中書省是朝廷行政中樞,等於後世的國務院,行是移動的意思,所以行省就是中央的中書省設置在各省份的辦事機構,這就等於把各省的權利都收歸中央,取消兩漢唐宋的地方自治。

兩漢時,地方大吏有相當大的權利,基本屬於半自治,一直到唐朝宋朝,雖然地方自治的權利越來越小,但還是有這規模,唐朝時的藩鎮割據也是因為有了地方自治才有可能。元朝是異族入統華夏,實行部落統治製度,自然不相信地方官員,所以采用各省中央直接管理的做法。

明代沿用了行省稱號,但省級行政上,還是布政使執掌大權,跟元朝的行省製度有本質區別,隻是這稱呼沿用了一百年,也就懶得修改了。一直到明朝滅亡,巡撫製度始終隻是臨時的代天子巡察,不是正式省級首長。

到了清朝,又是異族入統華夏,實行的還是部落製度,巡撫成了省級正式首長,又返歸元朝行省製度的本義了。清朝時無論中央各部還是地方各省,第一正職一定是滿族,漢人再出色,也隻能當副手,這就是清朝部落製度的真諦。直到曾國藩掃平太平天國,實際上已經把地方權利收入囊中,才改變了這種政治格局,清朝的各省就成了湘淮軍的天下,後來更有了北洋係統,民國時有各路軍閥交戰不休,這都是一條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