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各代詩人都步其韻,寫出一組組落花詩來。
唐伯虎笑道:“我這不過是剛開始寫,今天是第一首,以後想完整的寫出一組詩來,就不知有沒有這毅力了。”
他自己也知道他缺乏的就是毅力,喜歡的東西就弄一陣,不喜歡隨手丟掉,究竟能寫幾首他心裏真是沒底。
況且心道:小樣的,要不是本少心慈手軟,現在就把你其餘的那些落花詩都寫出來,讓你無詩可寫。
當然,這種缺德事他是說什麼也不會做的。
文征明過來看了一眼,笑道:“伯虎你還真開始寫了,我的還沒醞釀好呢,今天先不作落花詩了。”
眾人聽他們一說,都圍攏過來看,卻見唐伯虎案頭的紙上寫的是:
刹那斷送十分春,
富貴園林一洗貧。
借問牧童應沒酒,
試嚐梅子又生仁。
若為軟舞欺花旦,
難保餘香笑樹神。
料得青鞋攜手伴,
日高都做晏眠人。
“好詩!”文賓首先擊掌叫好。
“好,真是好詩,我趕緊抄下來。”有人急忙拿一張紙開始謄錄,準備一會出去後就開始宣揚。
“嗯,伯虎這詩抒發的是真感情,沒有流於世俗。”文征明仔細品讀後由衷感慨道。他真是佩服唐伯虎,想他此刻心境淩亂,卻仍然能夠凝神作出好詩來,實屬不易。
落花詩在明朝幾乎快成一種詩體了,太多人都喜歡步韻做詩,最後集成一卷就是落花詩卷,有人純粹是喜愛,有人則存著跟前人比較高下的意思。
一種詩體做的人多了,也就難免世俗化,好作品並不多,有些純技術流作出的詩不過是無病呻吟的婉約派風格,能真正投入感情創作的並不多。
況且的感受與別人不一樣,他對這首詩都背熟了,他在意的是書法,唐伯虎落花詩卷他也記得,此時親自看本人的墨卷,感受自然不同。
唐伯虎主攻趙孟頫的書體,人稱趙體。
趙孟頫是宋末元初的書畫大宗師,這個宗師絕對是最頂級的。趙孟頫的書法堪與唐朝的歐褚顏柳、宋朝的蘇黃米蔡相提並論,當然成就還是差了一截。他的畫卻是可以跟宋徽宗並列,所謂宋徽宗的鷹,趙孟頫的馬,都是絕世精品,宋徽宗最擅長畫鷹,趙孟頫最擅長畫馬,曆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趙孟頫更是號稱覆壓後世八百年的大宗師,這也不是虛誇,自他以後,書法之風骨日趨卑弱,成就也是每況愈下,蘇黃米蔡那等大家風采再難覓其蹤。
元朝時,幾乎是趙體一人獨霸天下,是個會寫字的就得習趙體,就像人人讀論語差不多。明初以來,這種風氣改變許多,有許多人開始轉習歐褚顏柳,更多的人則喜歡二王。隻是趙體有個最大的有點,就是上手快,容易出成績,一般隻要認真練上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就能練出個虎皮色,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時間去練顏體,可能還沒入門呢。
凡事有多大優點也就有對等的缺點,如果隻學到趙體之形,易於趨於軟滑無力,風格卑弱,舉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乾隆皇帝的禦體,那幾乎是趙體缺點之集大成者。
十全老人,在缺點上也很全和。
唐伯虎也許是因為本身是畫家的緣故,偏愛趙體,他也知道趙體的毛病,所以同時兼攻李邕的書法,李邕人稱李北海,因為他當過北海太守,他的書體純走二王路線,卻也別出蹊徑,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這一點自二王後也是獨此一家。
後人對李邕的書風評價甚高:羲之如龍、北海如象。
羲之如龍是梁武帝蕭衍對王羲之的評價,所以北海如象就是把李邕直接提升到與王羲之並列的地位,可見李邕的書法在唐朝的地位。後人更是無不推崇李邕,幾乎沒有人不熟稔北海體。
唐伯虎是想用李邕書體中獨有的俊朗峭拔之風格來矯治趙體的軟骨病,路子是對的,可是卻沒能脫胎換骨歐,自成一體,所以他的書法盡管圓熟流暢,技巧上乘,這軟滑的毛病還是在其中。
盡管如此,卻也不能不承認,在後世習練趙體的人中,唐伯虎的書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了。
況且看著唐伯虎書法,心裏還是服氣的,老唐就是老唐啊,還不到30歲,這境界在當朝文人中,已是出類拔萃。說實話,老唐配秋香,還真是大明文人的一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