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巨額銀票祝大婚(1 / 2)

鄭家此次雖然元氣大傷,憑借數十年積累的底蘊,尚能苟延殘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海盜聯盟不允許別的勢力插手福州的海上事務,他們可以自相爭奪、殘殺,卻不許別人來分一杯羹。此次君王組織是打擊鄭家的主體,卻也未能上岸殺進福州,就是不想打破這種平衡。

朝廷在福州的威權有限,而且是跟鄭家等八大聯盟之間有不成文的默契,朝廷不管他們海上走私販運的事,他們也不騷擾朝廷的商船,隻是征收一部分過路費。

朝廷對此也隻能捏著鼻子承認既成事實,不然海上通道就會被截斷,朝廷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海外的白銀,不然貨幣流通領域就會出現銀荒,而後就是錢荒,接下來米荒、帛荒形成連鎖反應。貨幣是一國財經之本,一旦流通失衡,米、絹帛這些實物貨幣就會被人囤積居奇,從中牟取暴利,生活用品尤其是糧食的短缺,很快會導致朝廷政局動蕩。

後人往往責怪明清使用白銀做主要流通貨幣,而中國又很少有銀礦,其實這並不是朝廷的選擇,而是貨幣市場自然形成的,朝廷根本無力扭轉這一局麵。

秦漢時,主要流通貨幣為銅幣,那時候朝廷開采礦山,然後鑄造銅幣,由於銅的產量不足,也大量鑄造鐵錢,可是還是不夠使用,就不得不大量使用實物貨幣,主要是米、絹帛、布匹、食鹽等,這些在市場上都屬於真金白銀。

直至南北朝、隋唐時期,絹帛依然具有堅挺的貨幣功能,那時候皇上賜予大臣,也往往賜予絹帛,所謂束帛是也。束帛就是織布機上下機的完整的絹帛,未經剪裁的,猶如一刀紙,如果剪開,就變成人們常說的四開、八開、十六開和三十二開了。

五代以後,禪僧開始使用茶葉來提神,由此茶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原本茶葉隻是作為中藥材使用的,卻在禪僧的大力倡導下,成為士大夫乃至普通大眾都喜歡的飲料,後來遊牧民族因為食肉,需要濃茶助消化,慢慢也成了習慣,茶葉、鹽、鐵都成為遊牧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原政權就開始用茶葉、鹽、鐵換取遊牧民族的馬匹,茶馬古道因此產生,茶葉進而成為實物貨幣之一。

明朝時給鹽商的鹽引就代表著金錢,一引代表多少斤食鹽,鹽商必須向戶部交錢購買鹽引,這實則就是實物貨幣的一種體現。

在民間市場上,鹽也是非常堅挺的貨幣,幾乎可以換到一切物質,當然用時要小心,若是被人安上個販私鹽的帽子,腦袋就得搬家了。

明朝開國,朱元璋想出一個妙計,用紙幣來代替一切貨幣,印製大明寶鈔的紙張總不會缺乏吧,要多少有多少。為此他采用最強硬的推行措施,有敢不接受大明寶鈔或者不使用大明寶鈔的人一律斬首。朝廷官員從一品乃至八品官員大部分也是用大明寶鈔來付薪俸,少部分用米和鹽,這些是維持這些官員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這就是明朝官員薪俸的折色製,這裏很複雜,限於篇幅,不詳細敘述了。

可惜無論朱元璋怎樣強硬、嚴厲,依然抵不過貨幣市場的威力,慢慢大家都選擇各種辦法來棄用大明寶鈔,哪怕使用最基本的實物貨幣,甚至最簡單的物物交易,大明寶鈔也就日甚一日的貶值下去,到了仁宗、宣宗年代,大明寶鈔也就跟蔣委員長的金圓券同樣下場。

金圓券要了蔣氏政權半條命,卻隻是讓大明王朝的一種貨幣失效,並不是大明寶鈔比金圓券強多少,不過是大明王朝在洪武、永樂兩朝還是磐石般堅固,既無內憂,也無大的外患,雖然永樂七平安南、六掃漠北,打的都是強弱懸殊的仗,對大明王朝隻是產生了財政上的一時困難,並沒有漢武帝時期天下疲弊的現象。

明朝仁、宣兩朝以後,白銀流量不斷增多,就是因為朝廷跟奧斯曼帝國、歐洲各國開始大量的貿易往來,以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換取歐洲的白銀,當然也有黃金鑽石這些更昂貴的稀有物。正是這些大量流入的白銀才支撐起大明帝國的貨幣流通市場,中國也因此得了個瓷器王國的美譽。

中國不僅白銀少,黃金礦也不多。世界上的黃金和鑽石大部分都出自非洲,南非的金礦金含量一般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開采出來有的都不用再提純,直接就可以加工成各種黃金首飾製品,鑽石就更不用說了,非洲的鑽石一直是世界鑽石市場最主要的來源,可惜都被狗日的大英帝國搶先下手霸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