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秋香兒子認幹爹(1 / 2)

況且和石榴上午去周家公館祝賀,帶去了精心挑選的幾件賀禮。周鼎成也跟著回去,還跟況且請假,說是要跟著回蘇州祭祖、建牌坊。

況且讓他放心回去,皇上現在身體還能保持一段時間,隻要皇上龍體康泰,他和陳慕沙就沒任何危險,隻有皇上病危時,情況才會發生急劇轉折。

“必要時候就到英國公府找小君,他有辦法帶你們安全離開南京。”周鼎成又囑咐一句。

況且答應了,卻不在意,他對嘉靖帝的病情心裏還是有底的,隻要皇上不亂來,病情在近期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反複。

周父一夜沒合眼,興奮得根本睡不著,他也沒想到兒子能給他掙來偌大的臉麵,歡喜的恨不得親兒子幾口,可惜兒子太大了,下不了口。

文賓上午忙得不可開交,他先去撫院拜見了陳以學、梁躍亭,這兩位分別是他的座師和房師,以後也是他的靠山和保護傘,而且這種靠山和保護傘是永遠有效的,沒有保質期。

陳以學和梁躍亭都喜歡這個新收的弟子,認為他有大運氣、大洪福,他們現在也認為文賓還是靠福氣才能斬獲解元這頂桂冠,這也不要緊,人的一生中最要緊的其實還是福氣運氣,有才華的人並不少,但福運高照的人卻不多。

李白、杜甫、蘇軾那個不是才氣滔天蓋九州的人,可是,他們坎坷的一生差不多可以寫成文人版的悲慘世界了,當然還有李商隱,境遇更是悲慘得令人心酸不已。

東坡最後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就是自己太有才、太聰明了,所以寫詩說:吾願吾兒愚且魯,無憂無難到公卿。雖說有嘲諷意味,卻也是肺腑之言,也算是對命運捉弄人的一種警言。

東坡科考獲得頭名後,皇上就想任命蘇氏兄弟當宰相,並且回到後宮對皇後說我給你兒子找到兩個賢宰相,皇後聽說是東坡,立刻著朝服拜謝皇上,可見當時蘇氏兄弟影響之大。可謂一夜成名,舉國皆聞,人人想識其麵。

即便如此盛名,東坡最後也隻做到禮部尚書,宰相之位可望而不可及,倒是他弟弟蘇轍,比他的聰明才氣都差了一籌,反而做上了宰相-尚書右丞。東坡沒有當上宰相,絕對不是能力不夠,也不是名望不足,更不是才氣欠缺,純粹是命運使然。

東坡的幾個兒子雖然沒有繼承他的才氣,一生卻也過得平穩安然,即便在他被列為黨錮之首的時期,兒孫也是無災無難,可見東坡的福運差到什麼地步。

文賓拜見過老師後,就又去布政使衙門領取舉人衣冠、還有官府給的建牌坊的三千兩銀子。舉人衣冠都是一樣的,解元和其他舉人並無區別,銀子卻分三六九等,第一名解元三千兩銀子,第二名就減到一千兩,第三名減到五百兩,依此類推,最後的十名舉人隻能得到幾十兩銀子。不過,舉人所在的當地官府還會有同樣的賞銀,更有許多想要巴結新貴人的商人縉紳,會不請自到登門送銀子,別說建一個牌坊,就是置房買地都不成問題。

舉人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門檻,隻要越過了,就能保證一輩子生活無憂,當然做官不行,科舉越是盛行,進士也就越多,舉人當然有做官的資格,嚴格來說,連秀才都有,可是舉人能做到知府也就頂天了,很少能做到布政使、按察使這一級別,更別說升到中央六部三省都察院了。

隻有崇禎朝想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用了舉人楊嗣昌做欽差大臣、陳新甲做了兵部尚書,可惜最後一個畏罪自殺,一個被崇禎砍了頭,破格用人的策略就此宣告失敗。

若想在官場上春風得意,進士這一關非過不可,萬一鴻運罩頭,中了狀元、榜眼或是探花,那基本就是走帝師、宰相這條路了,一生的榮華富貴直接擺在了眼前,根本不用去爭取,隻要等時機,不出差錯,該來的一樣都不會少。當然,前提是自己保護好身體,千萬別夭折了。

況且到的時候,唐伯虎、文征明、沈周早就集聚在這裏了,他們是昨晚過來的,當晚就睡在了周府,還有文賓以前在蘇州的那些世家好友,也都早早過來等著聽消息。來者沒有誰想到文賓會中舉人,更別說解元了,其實他們本來的意思是過來給文賓落榜解悶的,卻碰到了這麼大的彩頭。

這一次蘇州學子共中了三十五名舉人,算是大獲全勝了,堂堂國子監也隻有三十幾個學生中舉,比往年略少,也就是說蘇州和國子監兩個地方,已經壟斷了金榜的一半,南京的轄區可是比後來的一個省還要大,攤到其他府縣,也就是中一個兩個的,不少縣還被剃了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