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和區別
一先生教了兩個學生,一個他非常喜歡,一個他非常厭惡。
一天,兩個學生都拿著書本睡著了。老先生朝著自己厭惡的學生抽了一巴掌,教訓說:“看看你,一拿起書本就睡覺。你看看人家,睡著了還拿著書本!”
美國錢多:對內是客大欺店,對外是店大欺客。
中國人多:對內是店大欺客,對外是客大欺店。
由於日本法西斯的高壓,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漢奸叢生,各地都有。叛變分子竟多得組織起一支支軍隊,統稱“偽軍”,槍口對內,遍地開花。同樣也是在德國法西斯的高壓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的土地大部分被德軍占領了,奇怪的是竟然沒有出現偽軍。不知是德國人的疏忽,還是俄國人抱團兒?
同樣都是輸了足球,國外的球迷罵對方,打對方,找對方鬧事。中國的球迷罵自己的球隊,要求換後衛,換前鋒,換門將,換教練,換裁判,換市長,換隊服,換背心,換褲衩……
人生感悟:世間的理由千千萬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人都有自己的理。有時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卻沒有生出一個好結果。有時看似“歪理”,卻可能結了個“正果”。
一句話:“結果”應該是檢驗“理由”的惟一標準。
不爭議的智慧
有一個民間故事,是說兩個人爭論,一個說《水滸傳》上有個好漢叫李達,另一個說那好漢名叫李逵。
兩人打賭20塊錢,便互相扭打著找到一位古典文學權威。權威判定《水滸傳》上的好漢乃是李達,於是主張李逵者輸了20元錢。事後,“李逵派”質問權威何必如此荒唐斷案。權威———看來與“李逵派”還是相識———答道:“你這不過是損失了20元錢,而我們害了那小子一輩子,他從此認定好漢乃是李達,還不出一輩子醜嗎?”
人生感悟:這個故事的最深刻之處在於告訴我們:對謬論唯唯諾諾隨聲附和,恰恰是——至少客觀上是——對謬論的最大懲罰。
杯子外麵的世界
有一位朋友從事營銷工作多年,他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概括了他許多年經驗的精華,那是一個關於杯子的故事:比如你手頭有一個杯子需要賣出,它的成本是1元錢,怎麼賣?如果僅僅是賣一個杯子,也許最多隻能賣2元;如果你賣的是一種最流行款式的杯子,也許它可以賣到三四元;如果它是一個出名品牌的杯子,它說不定能賣到五六元;如果這個杯子據說還有些其他的功能的話,它可能賣到七八元;如果這個杯子外麵再加上一套高級包裝,賣10元20元也是可能的;如果這個杯子正好是某個名人用過,與某個曆史事件聯係了起來,一不小心,一二百元也有人要;如果這個杯子有過一段更獨特的經曆,比如曾經隨飛船上過太空之類,一二千元或許也不算高了。
同樣一個杯子,杯子裏麵的世界,它的結構、內容、功能等依然如故,但隨著杯子外麵的世界的變化,它的價值,卻在不斷地改變。“功夫在詩外”的道理,並不僅僅限於詩。
廣告、營銷、市場分析、產品包裝———歸根結底,都在解決一個問題:人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價值究竟在哪裏?
是在杯子的裏麵還是在杯子的外麵?
也許,人之所以為人,特點之一就是他有想像、有思想。
人類的各種行為,哪怕是相當功利現實的行為,也會或多或少地融合了現實與思想。物的需求與夢的需求、利益的需求與感覺的需要,早已糅合成複雜的因果之鏈盤結在了深處。
人們不可能隻為了居住而購買住房,他們購買的還有歸宿感和安全感;人們不可能隻為了禦寒而購買服裝,他們購買的更是信心與形象;買電視時,購買與外界溝通的欲望;買家具時,購買一種溫馨生活的想像;乃至於買死去之後喪葬用品時,也不會忘記同時購買對另一個世界生活的假想。
人生感悟:杯子外麵的世界,永遠會遠遠大於杯子裏麵的世界。
愛情與塞車
有個女孩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一年,我23歲,和男友已經相戀了5年。但說不清楚為什麼,我們總是有點格格不入。就在那時,另一位男孩闖進了我的生活,他和我一見鍾情,對我一往情深,而我卻遲遲不敢接受他的表白。因為我不忍心結束和男友這麼多年的感情,況且這位男孩在另一座城市,和我相隔較遠,每次為了看我,他要開上兩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到我這裏,非常辛苦。為此,我一直猶豫著,不知如何決定。
我和男友所在的城市被一條河分隔成兩半,我在城市的最北端,而他在最南端。有一天,我因為處理一件事必須要見男友,於是坐上車去他那裏。那天天氣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行人不是太少也不是太多,不是周末也不是公休日,但交通卻莫名其妙地堵塞起來,平常半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卻整整用去了4個小時才到達他那裏。就是在那天,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和男友同住一座城市,原來也可以相隔得這麼遙遠。我甚而覺得那次塞車是造化的一種安排,讓我下定決心放棄那早該放棄的東西。第二天,我打電話給男友告訴他我的決定,電話那端的聲音十分平靜———“心湄,我早知道該是這樣的結果,或許我們做好朋友會更合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