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置人類於末日還是棄絕戰爭(1 / 2)

[英國]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1872年5月18日,羅素生於英國一個貴族世家。4歲時,他失去雙親,由祖母撫養。1890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哲學和經濟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1920—1921年,羅素曾到中國講學。後來,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任客座教授。1944年,羅素回到英國,繼續三一學院的研究員職位,並在那裏完成了最後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人類的知識》。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數學上,羅素從事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研究,創立“羅素悖論”。在哲學上,他是邏輯實證主義者,提出邏輯原子論和中立一元論。

在政治上,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和平主義。

在人類所麵臨的悲劇性的情況下,我們覺得科學家應當集會對這種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險做出估計,並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進行討論,以達成一項決議。我們此刻不是以這個或者那個國家、這個或者那個大陸、這種或者那種信仰的成員的資格來講話,而是以人類、以其能否繼續生存已成為問題的人類成員資格來講話的。這個世界充滿著衝突,而使一切較小衝突相形見絀的則是共產主義同反共產主義之間的巨大鬥爭。

幾乎每個有政治意識的人,對於這些爭端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都有強烈的感情。但是我們希望你們,如果可能的話,把這種感情丟在一邊,而隻把你們自己當作是生物學上一個種的成員,這個種有過極其驚人的曆史,我們誰也不願意看到它絕跡。

我們盡可能不說一句為某一集團所中聽而為另一集團所不中聽的話。大家都同樣處在危險之中,如果理解到了這種危險,就可希望大家會共同避開它。

我們必須學會用新的方法來思考。我們必須認識到向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是要采取什麼措施能使我們所支持的集團取得軍事勝利,因為已不再存在這樣的措施。我們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應當是:能采取怎樣的措施來製止一場其結局對一切方麵都必然是災難的軍事競賽?

一般公眾,甚至許多當權的人都沒有認識到使用核彈的戰爭究竟會引起怎樣的後果。一般公眾仍然用城市的毀滅來想象。據了解,新的核彈比舊的核彈有更大的威力,一顆原子彈能毀滅廣島,而一顆氫彈就能毀滅像倫敦、紐約和莫斯科那樣的大城市。

毫無疑問,在氫彈戰爭中,大城市將被毀滅掉。但這還隻是不得不麵臨的一個較小的災難。如果倫敦、紐約、莫斯科的每個人都被消滅了,在幾個世紀內,世界還是會從這種打擊中恢複過來的。可是我們現在知道,尤其在比基尼試驗以後知道,核彈能逐漸把破壞作用擴展到一個非常廣闊的範圍,這個範圍比原來所設想的還要大得多。據非常可靠的權威人士說,現在能製造出的核彈,威力要比炸毀廣島的大2500倍。

這種炸彈,如果在接近地麵的空中或者在水下爆炸,就會向上層空氣散放出帶有放射性的粒子。它們以劇毒的塵埃或雨點的形式逐漸下降到地麵。沽染了日本漁民和他們所捕到的魚的,就是這種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