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6)(1 / 3)

妻子:還沒有呢;你們都吃過了?

丈夫:吃過了,女兒和媽出去玩了。(在電腦前興奮不已)快來看啊,我的牌真好。

妻子:喲,這麼好的牌啊,連傻瓜也能打得好。

丈夫:快去吃飯,吃好了換你上來打,我要看新聞去了。

妻子:好嘛,幾分鍾就好了。(一溜煙地跑進廚房,馬上端碗飯湊到丈夫身邊)去去去,我來了。

丈夫:哎呀,我打完了這局就走。

妻子:我會幫你打好的,快讓開,新聞聯播開始了。

A家的妻子惡言惡語,火藥味十足,丈夫不生氣才怪呢,晚上兩人不發生戰爭就已是萬幸;而B家的妻子呢,言語親呢,心平氣和,兩人一問一答,夫妻之間的浪漫溫馨盡顯其中。假如A妻子能向B妻子學習學習,換種說話方式,家裏的氣氛就絕對不會那麼劍拔弩張了。

轉著彎說,並非花言巧語,並非為了嘩眾取寵,耍什麼花招,也不是語言不清,態度不誠懇,不讓人弄明白什麼意思。它是一種富於智慧、獨具魅力的表達技巧,是為某種需要而采用的辦法。

轉著彎說,有時比口若懸河更可貴。這說明某些問題在某種場合,轉著彎說話,比直來直去讓人受用得多。

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說話直爽,常被人們當作一種優點。但在生活中,卻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直來直去的人,有的人處處受到歡迎,而有的人卻處處得罪人,人們都不願意與他交往。

與人說話,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都要講究策略。如果不能有些策略,說話直來直去,肯定會傷害到朋友、領導、同事等之間的關係。

那些因說話直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出在方法上。他們隻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白,毫無惡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就會使被批評者下不了台,麵子上過不去,一時難以接受。對方的自尊心被傷害,當然會對你有意見。

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很特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表麵上一套,實際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換句話說,就是嘴上說喜歡“直來直去”,內心深處卻並不喜歡“直來直去”。當對方回答“不”的時候,未必真的是“不”,很可能隻是礙於麵子,第一次需要拒絕來拿拿架子、擺擺譜,或是客套地禮貌性回答。而第二次再懇求時,對方可能就同意了。反過來說,當對方說好的時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許隻是不願當麵給你難堪而已!

每個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麵子。直來直去,實際上就是“不給麵子”,使對方心中不快,以至造成雙方關係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後想想,真是毫無意義,後悔晚矣!

朱元璋稱帝後,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時,心裏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不少。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麵子上過不去。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敢直諫,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後,他想出一個方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發,每束發上都頂著一頂烏紗帽,獻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官(冠)多法(發)亂!”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麵子,不犯龍顏,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君必亡。畫中有話,柔中有剛,也算是待人處世高明的“說話會拐彎兒”,使聽者懂得話外之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另外,說話會拐彎,還體現在巧妙勸說上司改正自己所做出的錯誤決定,讓上司從你拐彎的話中,自己悟出應該如何去做。古語道:伴君如伴虎。一句不慎的話,都可能使臣民人頭落地。因此,聰明的臣子總是直話不直說,說話會拐彎兒,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其說直來直去的人是豪爽,還不如說他說話做人太簡單。直語易傷人,何不繞個彎。同樣的表達,同樣的目的,繞一個彎兒就能圓滿,何必弄得目的達不到還得罪了對方。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麼不好的方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你才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直率人。

2、訓練冷話熱說

冷話,就是指生硬的話,不帶情感的話,甚至是冷酷無情的話。這樣的話,誰都不願意聽的,常言道:溫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半月寒。

要知道,語言是有溫度的,不同的語言給人的感覺迥然不同。文明禮貌的語言是溫暖的,比如,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尊重他人的語言是溫暖的,比如,您好、您先請、請坐;關心他人的語言是溫暖的,比如,注意身體健康、多保重!

傷害人、侮辱人的語言是冰冷的。生活中,或許你也受過冰冷語言的傷害吧?如果你是戴著眼鏡的男孩,有人會喊你“四眼”;如果你是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有人會叫你“豆包”。聽到類似的話,相信你一定會很難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不願意聽這些話,那麼請你一定不要對別人說這些冷冰冰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