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說話還得放下身份。不管是什麼身份,如果想要受人歡迎,就得要放下身份,別瞎吹,主動去親近別人。想想看,誰會去接近一個成天緊繃著臉,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人。
做人說話千萬不要自己吹擂,與其自誇,倒不如表示謙遜,也許你自認為偉大,但別人不一定同意。好誇大自己事業的重要性,間接為自己吹擂,縱使你平日備受尊敬,聽了這樣的話,也會令人對你非常地反感。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如果自己不吹時,那麼別人會來稱頌;假如自己說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一般情況,人們往往最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而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並不熱心。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未必引起別人的共鳴,做什麼事你都要竭力地把你自己忘掉,不要老是談你的個人生活和事業。
每個人最喜歡的是自己的事情,那麼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掌握別人的心理而盡量去逗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了,這是非常令對方高興的方法。你以充滿了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的敘述,這樣肯定會給對方留下最滿意的印象。
一些愛自誇的人到最終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知己的,這是他自視甚高,輕視一切,不太理會別人的意見,隻會自己吹牛的後果。他隻想找奉承和聽從他的群眾,而不是朋友,當然朋友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了。
4、訓練露骨的話含蓄說
有些時候,說話太露骨,就顯得沒有人情味了,尤其是那些心中十分不想傷害對方時,十二分不想破壞曾經美好的感情或友情時,就可以將要說的話變得含蓄一點,那樣即體現了說話者的善意與真誠,也能真正起到勸阻他人的目的,從而達到不傷和氣,留有餘地的兩全其美的目的。
為什麼一定要含蓄?
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就是不太過份,不走極端,這是考慮到人的可變性,人性的可塑性,此時,你的話說絕了,不留餘地,到那時,雙方的麵子都沒法放呀!因此,含蓄是中庸文化的經典表現,它是有人情味的表現,也是真實反映動態社會的智見。
比方說,你有幾個哥們關係特好,但其中有一個最近出了點錯,他本人又特別愛麵子,此時,你就隻能含蓄地勸戒他了,若說得太露骨,你就覺得難以啟齒。
所以說,含蓄是一種善,是一種修養,一種韻味,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缺乏修養的人,是很難含蓄的。如今,西方的物質文明,是直來直往的文化,是不可能含蓄的。隻有在中國,在中庸的國度裏才會有含蓄可言。
中國藝術中有一種美叫朦朧美,這種美給人回味無窮,叫人遐想萬千,由此可見,含蓄是一種超越直白和更高的人生態度,它表達的動態的人生成長成熟觀。
誰都會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你若太露骨,太傷人,明天,他一旦身份反過來,他很有可能就做十五,就會將那個傷痛奉還給你。
含蓄是一種最高明的藝術。不僅能當場避免尷尬,而且,看上去似乎什麼也沒有說,但卻能收到什麼都說了的效果。
什麼話,點到為止,不要太露骨,否則,就易傷對方麵子,就不易達成認同。
有一位領導在開完部門裁員內容回家,到家不久,就有一位他多年的老部下想去提前探聽領導們內部載員消息。
領導一邊倒茶,一邊示坐,一邊低聲說笑道:“你能保證不說出去嗎?”
那人笑道:“當然保證,決不說出去。
領導站起身來,微笑道說:“我也保證不說出去。
那位手下自然知趣的轉移了話題。
毛澤東對女兒的教導中有一句“夾起尾巴做人”。其本意是叫做人必須謙虛謹慎,千萬不能張狂驕躁。當然不是垂頭喪氣做人。
做事要高調,做人要低調。在我們身邊,你去看那些直性格的人,他們往往心直口快,說了許多不應該說的話,說了許多往往過頭的話,而得罪了一些人。直雖有直的好處,有些時候該直,有些時候就直不得呀!直了就會傷人呀!
因為直率與草率有點找近。同樣的話,我們隻要換一種口氣,換一種態度,自然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彭德懷是個直人,但由於太直,不注意說話方式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曆盡苦難,受盡屈辱呀!
說話能含蓄時,就千萬不要直白。含蓄法是說話時的一種“緩衝”方法。含蓄語能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你的信息。因此,有人稱“含蓄”是辦事語言中的“軟化”藝術。
含蓄法是運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語言表達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
巧用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還可以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都能起到“軟化”效果。具體地說,有人將含蓄法總結出了以下幾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