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0)(3 / 3)

一天,紀曉嵐起得很早,從長安門進宮,等了很久,還不見皇上到來,他就對同來侍讀的人開玩笑說:

“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話音剛落,隻見乾隆已到了跟前。因為他今天沒有帶隨從人員,又是穿著便服,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聽見了紀曉嵐的話,很不高興,就大聲質問:

“‘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

旁邊的人見此情景都嚇了一身冷汗。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說:

“萬壽無疆叫做‘老’,頂天立地叫做‘頭’,父天母地叫做‘兒’。”

乾隆聽了這個恭維自己的解釋,就轉怒為喜,不再追究了。

紀曉嵐成功地運用自己的機智和口才,隨機應變,終於化解危機,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紀曉嵐正是運用了曲意直解,將對乾隆有不尊性質的“老頭兒”三字巧釋為“萬壽無疆”、“頂天立地”、“父天母地”。這樣不但化險為夷,而且變辱為恭。

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類似紀曉嵐的尷尬,自然也需要適當的方法予以彌補。

王科長下午要主持一個大型的企劃會議,需要準備一些資料。於是就把這件事交給小陳去辦,由於小陳處理這類事很有經驗,沒多久就把資料交給科長了。

王科長翻閱著資料並慎重地問:

“這件事上麵的人很重視,資料內的數字,你是不是都詳細校對過?”

不料小陳卻好像滿不在乎地嬉笑著說:

“大概不會錯吧?”小陳的話說完,就見王科長把資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丟,並怒氣衝衝地說:

“你都幹什麼了?怎麼可以說‘大概’呢?”

小陳覺得有些委屈,心想:“開個玩笑也不行呀?”

明明是一句玩笑話,對方卻信以為真,結果就造成說者不快、聽者生氣的後果。這種情形的發生原因,大致有下列三種:

一是以對方用心思考、重視的事開玩笑。

小陳的事例就是這種情形。王科長命令小陳替他準備資料,是以一種一絲不苟的心情,而陳卻嬉皮笑臉,毫不在乎。所以,王科長會動氣發怒。

二是個性耿直的人經常會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

三是對方有心事,沒有心情聽玩笑話。

由於焦躁不安、過度疲勞、精神過於緊張等因素,也會使一個正常人的精神或肉體陷入緊繃狀態,而聽不下任何玩笑話。

另外,有強烈自卑感和被害者意識的人,也是開不得玩笑的。

如此一來,或許你會懷疑:“那麼,玩笑話是說不得了嗎?”其實也不盡然。一般而言,玩笑話大多具有使工作場所變得活潑,化解呆板氣氛的功用。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看準當時對方的心情罷了!

那麼,開了不適宜的玩笑以後,該怎麼彌補呢?比如上麵小陳的例子,既然上級已經生氣了,如果他也默不作聲,更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

在氣氛不對時,小陳應該把語氣一轉,用嚴肅和充滿自信的口氣說:

“科長您放心,這些資料絕不會有問題的。”

科長可能會問:“那麼,你剛才為什麼說‘大概’呢?”

“對不起,不過,請檢查這些資料看看,一定不會有錯的!”小陳說話時除了語氣要有自信外,還要麵帶一點微笑,聽了小陳的補充說明和看到他的態度後,王科長的心情和語氣應該會緩和下來。

通常朋友間的談話較不必拘小節,即使夾雜些諷刺性的話或略帶調侃時,彼此也會不以為然。不過,不論本意如何,適度地收斂這種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作場所更應該多加注意。因為在工作場合自我意識較強,彼此間也難免有利害關係,哪怕隻是一句無意的調侃之詞,有時也會造成不愉快的芥蒂。因此,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有些玩笑是千萬開不得的。

10、訓練衝人的話溫柔說

記者是最愛提衝人的問題的。

一次,周恩來接見的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他聽後沒有急於用刺人的話反駁,而是妙趣橫生地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馬路。這個美國記者仍不死心,繼續出難題: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低頭走路,這又怎麼解釋呢?周總理笑著說: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低著頭走了。

記者又問: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

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周總理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裏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曆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