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3)(1 / 3)

世界上有兩種人:空想家和行動者。空想家們善於談論、想象、渴望、甚至於設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動者則是去做!空想家,似乎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法讓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應該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時候很愛空想,於是父親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向一位思想家請教:“你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思想家告訴他:“多思多想!”

這人聽了思想家的話,仿佛很有收獲。回家後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地開始“多思多想”。

一個月後,這人的妻子跑來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從您這兒回去後,就像中了魔一樣。”思想家跟著到那人家中一看,隻見那人已變得形銷骨立。他掙紮著爬起來問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飯,一直在思考,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思想家問:“你整天隻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麼呢?”

那人道:“想的東西太多,頭腦都快裝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了頭發,收獲的全是垃圾。”

“垃圾?”

“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生產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們這個世界缺少實幹家,而從來不缺少空想家。那些愛空想的人,總是有滿腹經綸,他們是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這樣的人,隻會為我們的世界平添混亂,自己一無所獲,而不會創造任何的價值。

在父親的教導下,海明威後來終其一生也總是喜歡實幹而不是空談,並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無數推崇實幹而不尚空談的“硬漢”形象。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著自己的行動哲學。“沒有行動,我有時感覺十分痛苦,簡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說。正因為如此,讀他的作品,人們發現其中的主人公們從來不說“我痛苦”、“我失望”之類的話,而隻是說“喝酒去”、“釣魚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後世的名著,就在於他一生行萬裏路,足跡踏遍了亞、非、歐、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在他實實在在的行動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思想是好東西,但要緊的是付諸行動。任何事情本來就是要在行動中實現的。

從空想家轉變為行動者的第一步至關重要:“每天都嚐試去做一點兒你原本不喜歡的事。”乍一看,這一建議似乎不合邏輯,不僅有點兒冒傻氣,還帶著點兒自虐的意味。然而,我第一次看這句話的時候,便感受到了它所蘊含的智慧。

凡事行動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動應該從第一秒開始,而不是第二秒。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的跟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麵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隻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像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的精辟,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

智者靜靜地聽上帝說著,然後,他要求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邊卻隻有這麼幾行字:

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隻要幾秒鍾,但是治療它卻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的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極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智者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地說:隻有上帝,才能……

抬頭一看,上帝已經走的沒影沒蹤了,隻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