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2)(1 / 3)

人們有非常顯著成績的時候並不多見。因此,交往中應從具體的事件人手,善於發現別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長處,並不失時機地予以讚美。讚美用語愈翔實具體,說明你對對方愈了解,對他的長處和成績愈看重。讓對方感到你的真摯、親切和可信,你們之間的人際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如果你隻是含糊其辭地讚美對方,說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領導”等空泛浮誇的話語,隻能引起對方的猜度,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信任危機。

再深入一點,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注意觀察,並對那些被我們忽略了的優點、美德加以及時讚揚,往往比讚揚那些人所共知的優點效果更好。如一位著名科學家、著名演員或著名作家,或在某些方麵有較突出成就的普通人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都頗有建樹,而對他們在各自領域裏所取得的成績的讚美聲也就會不絕於耳。

那麼,我們不妨另辟蹊徑,如讚揚他們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們漂亮的衣著打扮,他們親切的微笑,以及優秀的品格等,這樣肯定會使他們喜悅倍增。

12、訓練掃興的話不要說

人都是局限,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和誌向。人與人溝通時,一般來說,都隻會講與自己有關的事。與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是人有天性。

溝通的雙方若價值觀大致相同,則談話基本上在相同的頻道上,不會產生太大的分歧,若兩人的人生觀點大不相同,則會在談話出現語言交鋒與衝突,若雙方各自堅持已見,則會產生新的矛盾,導致關係破裂。

因此,在價值觀不同的溝通中,在非原則問題上,我們應該盡量滿足他人的表達欲望與表達方向,應當盡可能尊重他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茫茫人海之中,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既然什麼人都有,那麼,什麼觀點都也會有。世界多難,觀點沒有對與錯,隻是角度不同而已,因此,你又何必強迫他人與你保持一致呢?

再加上,觀點並非一早形成,自然在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說變就變,更不可能你一句反對的話就能會聽者發生徹底變化,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無法輕易改變他人,那你說了令人掃興的話又有何意義呢?何況對方不僅不買賬,而且還會與你疏遠。

人性就這樣,誰的觀點都不可能被否定。

掃興者有二種可能,一是講到別人不愛聽的話,講到別人的短處,二是打斷轉移說者的說話興致,中斷正在說話的話。

後者我們在前麵講過,是一種失德行為,前者,當然也是一種失德行為。

哪壺不開你提哪,因此,常常令說話對方十分尷尬,十分惱火,十分生氣,最終自然導致人際關係破裂。

小王是一外地來的一打工者,她家境不好,父親有病,她必須多賺錢為父親治病。她人長得漂亮,工作也很努力。她向家中彙了不少錢,她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為了掙錢,她幾乎沒有時間談戀愛,今年她已33歲。

由於她工作負責,前天被提升為區域經理。朋友們為了慶祝一下,祝她事業步步高升。其中有一個朋友不會說話,他不僅沒有祝福,而且還鄭重其實地說:“事業是沒有用,對女人來說,最成功的女人就是找到了一個好老公的女人,那樣的女人才是最幸福的女人。那女孩最怕的就是提到婚姻大事,何況她已33歲了,女孩委婉地說:你的觀點,我持保留態度,今天我們不談這個。

那不會說話的男人反而頂真地說:“我昨天看了一則報談得道——-女人26還未嫁出去,以後就很難嫁掉了,而且會越來越掉價。該女子本已33歲,聽到這樣刺激的話,臉當場氣青了,她扭身走開了,不願跟這樣的朋友繼續往下聊。

聚會散後,這女子再也沒有與那朋友來往過了。

有一種人,由於命運之神使他處於某種他自以為最優越的地位,因而處處表現得唯我獨尊,與人交談時總是居高臨下,掃人話興。

陳尚傑和劉德民是師範大學的老同學,畢業以後各奔前程。分別九年後不期而遇,親切地交談起來。

這時,陳尚傑已在區政府裏做了一名很有實權的科長,正雄心勃勃,春風得意,而劉德民仍在老老實實地當中學教師,教學任務很繁重,日子過得比較清苦。陳尚傑對劉德民的處境頗為同情,並居高臨下地表示樂於幫助老同學跳出“苦海”,要劉德民步其後塵也到行政部門去謀個一官半職,但當即遭到劉德民的婉拒。

“人往高處走嘛,為什麼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呢?”陳尚傑很不解地問。

劉德民動情地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後代,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但我還有一個心結,那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識來改變更多的農村青年的命運,因此,我總是把那些農村學生當作當年的我自己。我剛當高三班主任時,有一個農村孩子複讀了一年還未考上大學,家裏沒錢,他自己也沒有信心了。是我鼓勵他、幫助他複讀了一年,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在市稅務局當上了中層幹部了,上個星期開著自己的車來看望我呢!”

陳尚傑立即得意地說:“怎麼樣?還是當官風光吧!”

劉德民覺得陳尚傑曲解了自己的心意,頓時好像吃了一隻蒼蠅,無言以對。

人各有誌,劉德民為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而安貧樂道,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陳尚傑卻以己度人,硬要把劉德民往官場上拽,這便傷了劉德民的自尊心,掃盡了話興,使他們的交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