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附錄2:解脫者的風骨(1 / 2)

耕 雲

一個真實修行的人,畢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碼他應該如同儒家所講,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由修行人而成為解脫者,必須先樹立自己的風骨,好比要建築一幢房子,必須先要完成房子的架構一樣,解脫者的架構是什麼呢?

一是不為形役。

一般人主所以修行不成功,中途會退轉,就是因為讓心做了肉體的奴隸。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們總以為這話太消極,其實不然。本來一個真實修行的人是自在解脫、無私無我的,但是冷了卻不能不加衣服,熱了就要脫一件下來,餓了就得進食:試問,當你饑腸轆轆的時候,是否還能安祥地坐而論道?必定是要先安撫腸胃吧!坐久了小便憋得很難過還能夠沉得住氣安然地靜坐沉思?像這些幾乎是一般人無可避免和無可抗拒的。

老修行都知道名、利、食、色、睡,地獄五條根。因為這些能夠覆蓋本心,所以義稱為五蓋。人多數人都被這五蓋覆蓋了本來麵目,覆蓋的廠麵當然是陰暗的。假如不能克服這障礙,去掉五種覆蓋,修行就絕難達到理想的境界。這五蓋都是五蘊所派生的,自我意識也是因為妄執五蘊為我而形成的。

名——有了虛假的自我意識,必然就有虛榮心的萌生,而求名、好名、愛麵子。

利——就是自我我欲的占有欲和自我保有的得失心。

食——肚子餓了,除了要吃東西,還要挑精揀肥。

色——見少女則慕少女,這好象是一般人心理的自然反應,但不少人既有了賢妻,還想金屋藏嬌。對修行人而言,這些都是無明的黑暗想念。

睡一一是睡眠、作夢、昏沉。

如果腦子裏裝的都是名利食色睡,那心靈就會被這些無明的妄想熏黑,越熏越黑,心垢隨著轉生輪回…‘世比一世加厚,熏得連—·絲光芒都不能從心裏透脫出來,豈不是無明厚重? 所以要想做為一個解脫者,在基本上,就必須不被肉體支配,而能支配肉體,不被肉體主宰,而能主宰肉體。

古人為了防止五陰熾盛,使精力不致於過剩,而行日中一食,並且遠離葷腥,隻吃素食。為了恐怕太安逸了會頹廢奮誌出塵的節操,所以摒棄安適而行樹下一宿——不睡覺隻在樹底下坐禪。為了不使自己陷於夢魂顛倒,有人行般舟三昧,常行不坐。有人選定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像這杆精勤修行,都是為克服肉體的障礙,都是避免心為形役的一種方便,當然並非究竟。所以平常要注意調飲食、調身心、調睡眠,把生活規律起來。

孫中山先生說:人者心之器——肉休隻不過是心靈的容器而已。我們不應該讓工具操縱主人,而應該讓主人來運用工具,這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和適當的調和。

修行人不去飲酒,就不會神誌錯亂。不吃太多的葷腥,就可避免吸收太多助長無明的陰氣。為什麼古人吃素呢?因為青菜都是藉太陽光合作用的產物,所以它是屬於陽性的;而動物的肉,尤其是內髒酸性特強,因為它不見天日,所以陰性太重,會助長無明。

二是不為物牽。

要想獲得心靈的解脫,首先要能不為物牽。

有很多修行人,遠遁深山不肯見人,的確能做到“無思業、無為也、寂然不動”和“天君泰然, 百體從令”的境界,可是一旦到了五光十色的都市裏,就未免把持不住,心旌搖曳了,顯然修行未到究竟處。各位想想看,自古以來哪有見不得人的佛菩薩呢?古人說“十字街頭好修行”,倘能入千萬人中好象獨來獨往,看到五光十色,好象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一切理、事、物來了,都能清清楚楚地鑒知,事過境遷,卻又事如春夢了無痕。能這樣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自然就能不為物牽了,又何須隱遁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