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紅旗不倒史實的敘述,如馬白山和趙光炬的《孤島奮戰 紅旗不倒——追憶中共瓊崖黨組織鬥爭史跡》(1989年),以瓊崖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為主題陳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曆史,陳永階《瓊崖革命根據地鬥爭史概述》(1982年)是對瓊崖革命根據地紅旗不倒的鬥爭曆史的敘述,瓊崖武裝鬥爭史辦公室所編《瓊崖縱隊史》(1986年)闡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堅持二十三年孤島奮戰的曆史。鄭放《瓊崖人民的一麵旗幟——略記馮白駒同誌戰鬥生涯》(1981年),吳之、賀朗《馮白駒傳》(1996年)等人物傳記,以及個人回憶錄性質的研究,如羅文洪的《崢嶸歲月》(1994年),都概括描述了海南島上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全部過程。另外,在瓊崖革命史編寫方麵,邢詒孔、王克榮主編的《紅旗不倒——中共瓊崖地方史》(1995年)敘述了瓊崖人民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屈不撓堅持“二十三年紅旗不倒” 的曆史,具有開拓性。
(二)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和海南省中共黨史學會編著的《瓊崖革命研究論文選》(1994年)就收錄了這一時期關於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研究的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文章。書中陸軍、邢詒孔的《對瓊崖革命根據地23年紅旗不倒的初步探討》(1992年)一文,從軍事、政權、群眾基礎等方麵較全麵地分析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原因,體現了這一時期對“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原因研究的基本水平。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對紅旗不倒原因中某個要素的專門研究。如黃康《二十三年紅旗不倒與黨的民族政策》,程昭星《艱苦奮鬥作風與海南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1997年),唐昆寧《對雲龍改編的曆史思考》(1998年),邢關英《黎族人民與五指山區中心革命根據地》(1998年)等等。
(三)關於紅旗不倒的曆史作用和貢獻的分析,魯兵《試析海南23年革命武裝鬥爭的曆史貢獻》(1994年)一文,則從中國革命全局的視角,探析海南23年革命武裝鬥爭的曆史地位和作用,以求從更高層次認識海南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所做的曆史貢獻。還有文配山的《論昌感革命鬥爭對瓊崖“23年紅旗不倒”所起的曆史作用》(1994年)“另辟蹊徑”,研究了昌感革命鬥爭對瓊崖“23年紅旗不倒”的貢獻及曆史作用。
三、研究的深入(1999年——至今)
進入21世紀,瓊崖革命研究和“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研究也都進入了一個新紀元。瓊崖革命研究的著力點雖仍然放在史料收集、人物傳記、文獻選編和黨史編寫方麵,但也更多地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此外,研究也更具深度和廣度,更加係統和全麵。如趙康太教授的《瓊崖革命論》(1999版,2005再版)就第一次對瓊崖革命中的政治、經濟、軍事、農民、婦女、文化等方麵進行了全麵、係統、綜合地研究。植根於瓊崖革命研究的“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研究也更加地深入。主要是基於前兩個時期的研究,對影響“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某一要素進行單獨研究,還出現對紅旗不倒革命精神及現實意義的研究。
(一)對影響“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某一要素的單獨研究
新世紀以來,對影響“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某一要素的單獨研究成果頻現,曆史人物、瓊崖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等方麵都成為單一要素研究的重點。
1.在近現代曆史人物與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研究方麵,許多文章著墨於探討曆史人物對瓊崖革命紅旗不倒的貢獻。如邢詒孔在《楊善集、王文明、馮白駒與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2010年)一文中就楊善集、王文明、馮白駒三大旗手對“紅旗不倒”的曆史貢獻作了簡要論述,認為“楊善集豎起了紅旗,王文明保住了紅旗,馮白駒支撐起紅旗”。張鬆林所著人物傳記《不倒的紅旗——紀念馮白駒將軍誕辰100周年》(2003年),周鬆《一曲華僑工作的讚歌——紀念馮白駒將軍誕辰100周年》(2003年),王誌剛《馮白駒與海南紅旗二十三年不倒》(2011年),徐四《馮白駒與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2014年)都是以馮白駒為研究重點,進而闡述為何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以及馮白駒對“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所做的貢獻等。類似文章還有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長征幹部對瓊崖革命的傑出貢獻》(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