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霍桑《胎記》中辯證的科學觀(1 / 2)

霍桑《胎記》中辯證的科學觀

文學語言學研究

作者:石燕萍

摘 要: 霍桑在小說《胎記》中生動地塑造了艾爾默和喬治亞娜這樣個性鮮明的主要人物形象,使得世人警醒、深思,正確對待這種盲目追求完美,盲目相信科學知識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危險傾向,充分體現了辯證的科學觀。

關鍵詞: 霍桑 《胎記》 科學觀

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美國人發明了軋花機、縫紉機等組裝批量生產的生產方式,美國的科技時代如期而至。隨著美國人平均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閱讀。大批職業作家應運而生,開始用自己的筆創作謀生,美國本土文學得以蓬勃發展。

由於新大陸本身所處環境及歐洲早期浪漫主義思潮的雙重影響,這段時間內美國大部分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浪漫主義時期的美國作家注重人物情感的自由表達及刻畫人物的心理特征。霍桑、愛默生和梭羅等人發起的中世紀美國文學運動推動美國進入一個“新英格蘭百花爭豔”的新文學時期。

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以《紅字》一書而聞名於世界,最初是以其短篇小說涉足文壇的。霍桑的短篇小說題材涉獵頗廣,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曆史或現實生活,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及人與自然等問題,他擅長揭露人性之“惡”。

在霍桑的短篇小說裏,他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探討生活的意義。在這篇名為“Birthmark”(《胎記》)的故事裏,描述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因無法容忍妻子臉上的一塊胎記帶來的不完美,試圖用實驗消除胎記卻最終斷送了妻子性命的故事。小說有兩名主人公:丈夫艾爾默和妻子喬治亞娜。科學家艾爾默獻身科學,追求完美,對新婚妻子喬治亞娜臉上的胎記心生不滿之後,通過各種手段在妻子身上做科學實驗,旨在徹底清除她臉上的手狀的胎記——大自然的象征。喬治亞娜深愛艾爾默,心甘情願地讓丈夫進行科學實驗,她沒有擔心是否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想著可憐的艾爾默。

據說名篇《胎記》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天,博覽群書的霍桑在一部生理書中,讀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青年科學家終日在實驗室忙碌,終於發明了一種化學激素,人一旦服用,就可以使大腦活動達到最高境界。最後,實驗成功完成,但是也毀了這位年青的科學家,他精神失常了。這個故事激發了霍桑的想象力,結合他由來已久的想法完成了《胎記》的創作,表達了人類很難做到滿足於已經擁有的東西,欲望無止境。

看似簡單的情節圍繞胎記層層深入。“人們熱愛科學,那份深情與專注甚至勝過對女人的愛”。從開篇的這兩句話中,可讀到隱含的悲劇。丈夫艾爾默作為“在各門自然科學中都享有盛名的科學家”,堅信科學的力量會改變自然規律,並努力按人類的意誌塑造世界,從而滿足人類的一切主觀願望。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艾爾默憑借現代文明的手段一味追求“完美”,滿足虛榮心:“可是,既然她其他方麵如此完美無憾,艾爾默便覺得在他們的共同生活當中,這個缺點變得愈來愈難以容忍。”最終“艾爾默就以這種方式認定,這胎記便是妻子難逃罪孽、悲傷、腐朽與死亡的象征。他陰暗的想象力不久就將這塊胎記視為不祥之物”。他想盡一切辦法清除妻子臉上的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