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應用性研究不夠。
對龍舟運動的研究,多以對它的起源、文化內涵等為重點。當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龍舟運動的功能已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具備了多重社會功能和史實價值。因此,如何處理好龍舟運動與市場化,龍舟運動與全民健身,龍舟運動與法律法規,龍舟運動如何在學校中開展得更合理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3.3個案研究事實陳述多,深入求證少。
近年來,個案研究成果雖然不多,但我們能看到它正逐年有所增長。在有限的個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學者普遍局限於個案描述,缺少從個案引申出發的論證過程,或對個案實踐鮮有深入的理論分析,探索其一般規律。二是全文大部分是引進別人的東西,難覓自己的真知灼見。
參考文獻:
[1]楊羅生.駕起承載雅俗文化的龍舟——論龍舟競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義[J].體育文化導刊,2005(05)27-30.
[2]倪依克.中國龍舟運動發展的文化研究綜述[J].雲夢學刊,2001:56-58.
[3]姚正曙,等.龍舟競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06):36-38.
[4]張玲玲.龍舟比賽與龍舟文化[J].山西師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04):22-24.
[5]潘年英.賽龍舟習俗的原始意義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1992(02):26-28.
[6]萬建中.龍舟競渡活動的曆史淵源[J].體育文史,1995(03):56-59.
[7]伍廣津.高校龍舟競技運動發展趨勢探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03):98-101.
[8]毛煜,柳慧玲.安康龍舟競渡的起源、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8(02):85-87.
[9]鄭文海,楊建設.我國端午龍舟競渡與體育比賽結合現狀及策略——兼論傳統龍舟競渡與現代競技龍舟運動的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05):98-101.
[10]孔繁敏.從龍舟賽艇發展看中西體育文化差異[J].體育文化,2008(05):85-87.
[11]劉靖南,許博.麵向21世紀的龍舟競技運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04):63-65.
[12]方楨,楊津津.比較我國漢、苗、傣族龍舟競渡文化之異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01):73-76.
[13]倪依克,孫慧.中國龍舟文化的社會品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03):16-20.
[14]黎細鳳,王洪宇.龍舟競渡的文化內涵[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78-79.
[15]江立中.論龍舟文化的三個發展階段[J].雲夢學刊,1995(02):45-47.
[16]霍麗明.初探龍舟競渡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2(0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