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黃華
摘 要: 美育的實質是通過欣賞美的事物,使人建立相關的審美心理。這種審美心理一旦建立,就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求,成為人行為的自覺規範。把語文教學變成寓教於樂、自由活潑、開放互動的審美體驗是有必要的。中學語文教學是為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文學素養、品質的形成服務的。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功能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語文教育應該重視弘揚人的主體性,完善人格培養。中學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由二者的本質決定。它是中學語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全麵教育的整體功能,有利於解放和發展人的主體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進而完善其人格結構。施行語文審美教育必須重視教學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則,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發展其人格。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審美教育提出一係列相關要求和規定,並指出高中語文教程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見,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現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功能進行闡述。
一、審美教育使學生有美的享受
閱讀作品時產生的精神上的愉悅、思想上的教育及與寫作中的情景產生共鳴的現象,就叫做藝術欣賞。美的欣賞是在美的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尤其要善於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的情趣在欣賞詩歌中得到教益。借助優秀作品陶冶學生情趣,用外在美好的事物塑造學生內在美的心靈,培養美的情操,磨礪美的意誌,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這是美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育成為德育的先導。如《愛蓮說》一文,可指導學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句子賞析,引導學生從蓮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誌行儀態等方麵感知形象,使學生認識蓮高潔可愛的品格,由此對蓮所象征的有堅貞氣節的君子產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圖”的描寫,抓住“不讓”、“趕趟兒”、“像火”、“像霞”、“像雪”等詞語的描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想象那春花爭芳吐豔的美景,再由“閉了眼”、“仿佛”、“滿”等詞展開聯想,由春花聯想到秋天碩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鬧”,蝴蝶“飛”,襯托花美、花香,“樹上”、“花下”,一幅五彩繽紛的立體感很強的春天圖充分展現出來。對事物的形象進行分析,在審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若能啟發學生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意趣、情趣,達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麼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美的感受。
二、審美教育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領域包括接受、興趣、審美、個性化的內容。生活中接受各種信息、經曆、經驗來源,感受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各種情境的感官刺激,在情境中豐富情感體驗,領略成功帶來的滿足和參與時的投入。學生以豐富的情感參與老師的教學過程,更能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內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杜甫灼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呼:“安得廣大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由個艱辛的處境聯想到天下“寒士”類似的處境,這種灼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觸動千百萬讀者的心靈,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願望。有了情感的驅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便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