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審美教育使學生的認識空間得以拓展
一部文學作品就是一個自足的藝術世界,它包容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信息,傳遞人物個性、命運和內心世界的豐富內蘊。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認識人生,提高觀察生活、理解現實的能力。黑格爾說:“實際上藝術是各民族的最早教師。”俄國的赫爾岑認為“歌德和莎士比亞抵到整整一所大學”,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則指出:“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如,沈從文《邊城》裏有關翠翠心理活動的描寫很突出。這種心靈的美,能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閱讀教學中的美育滲透不再局限於課本,不再拘泥於課堂,可以說,社會也是大課堂,世間萬象就是我們閱讀的文本。閱讀並非專指讀課本,它還包括讀自然、讀社會等書本以外的東西。讓學生走出課堂,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和人文景觀。從大自然和人文景觀中感受到美,每年都會有大量學生與家長進行交遊活動,開學後,讓每一個外出的學生講述所見所感,發現祖國的山美、水美、人文美、人德美,以便進行美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審美教育使學生人格境界得以提升
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受到商業化與大眾文化的影響,生活在追求娛樂、享受、速成的大眾文化之中。多元文化的衝擊和某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消費方式,如唯利是圖、沉溺物欲、追求享受、頹廢墮落等,都時刻誘惑著、毒害著審美判斷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的心靈,使部分中學生缺乏英雄人格,缺乏理想主義,缺乏浪漫情懷,缺乏憐憫之心,缺乏敬畏意識。他們褻瀆真情,漠視苦難,調侃神聖,否定崇高。他們有時候就喜歡用俚俗消解崇高,以現實曲解曆史。例如,讀文天祥,有學生覺得他不識時務;讀荊軻,有學生覺得他傻帽;讀陶淵明,也有學生覺得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不懂得為官之道;讀《祝福》,學生不能一掬同情之淚;讀《與妻書》,也不能油然而生崇敬之情……這種人生價值的消失,使人不得不憂慮中學生的人格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通過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力,自覺抵製和消除各種精神汙染,主動接收和吸取各種高潔、優美的“營養”,使他們成為內心世界豐富而品質高尚的審美主體。
參考文獻:
[1]甘燕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新課程(教研),2011(07).
[2]蔣偉.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教育教學論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