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育奇葩綻放在語文園地的沃土上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韓長煌
摘 要: 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和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對於其他學科教育,語文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在語文新課改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審美教育方麵的主渠道作用,從改革創新與全麵育人的高度認真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想象力和情感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關鍵詞: 審美 感知力 想象力 情感力 培養策略
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審美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與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與各學科教育都是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但筆者始終認為,相對其他學科教育,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的語文教育必須成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主渠道。作為審美對象,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薈萃的倉庫。就其中包含極高審美價值的課文而言,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和語言美的和諧統一體。因此,語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
但是長期以來,一些語文教師習慣於使用識字、解詞、分段、歸納中心、分析寫作特點的肢解術教學課文。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隻把那些意境優美、內涵豐富的文章看成字詞句段的堆積物。久而久之,語文教學越來越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來越淡薄,語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已消失殆盡,語文教育的審美優勢更是無從談起。這種狀況如不盡快改變,勢必導致學生感性和理性的斷裂、能力與情趣的貧乏、悟性與靈感的缺失,嚴重阻礙學生的全麵發展。
筆者認為,缺乏審美內涵的語文教育與語文新課改要求相去甚遠,更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本文就語文教育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讓語文教學園地中散發出“美育的芬芳”進行初步探討,以此求教於各位同仁與方家。
一、打開心靈的窗戶,培養審美感知力
審美對象形象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的審美活動不是用邏輯思維,也不是用抽象思維的判斷推理,而是用形象思維。從對美的事物的直接感受開始,進而把握美、領悟美。正如帕克所說的:“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使他們能夠透過文字對它展示的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形式有敏銳的感知力。
以色彩為例,高明的作家在描寫景物時,常常借助色彩傳達內心感情。如魯迅的小說《藥》的結尾的景物描寫,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冷色調:兩頂“花白的頭發”、“幾朵青白的零星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鐵鑄一般的烏鴉”,即使有一點暖色,也淹沒在冷色之中:“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掛一串紙錠”,“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顯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助這些冷色調的景物達到烘托悲劇氛圍的創作意圖,必須引導學生感受色彩的審美韻味,把它當做一幅畫品味、欣賞。再如教學《天山景物記》這篇優美的散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調動審美感官,感受天山雪峰的雄奇壯麗和夏季牧場的遼闊迷人及湖光山色的變幻莫測,以此領略天山如詩如畫的動人美景。很多情文並茂的佳作總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把這樣的文章當做一支樂曲,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和《綠》,前者像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調,蕩漾著風月淡雅的幽思;後者像一支豔麗明快的小曲,散發著濃烈的春的氣息。讀《綠》的樂章時,引導學生在簡潔明快的基調中感受“詫異”的心情;讀《荷塘月色》的樂章時,引導學生在悠揚輕鬆的節奏旋律裏品味“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撞出的情韻。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從書本上發現美、感受美之外,還應該根據學校的教學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經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打開心靈的窗戶,盡情領略體察自然之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支動人的樂曲。那青的山、綠的水、五彩的雲霞、一望無際的原野、萬紫千紅的花朵,還有那鳴囀的百鳥、如簫如笛的山泉流瀑帶給學生的是最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甚至認為,教師的影響力難與美麗的自然風景對青少年氣質發展的巨大影響力競爭。實踐證明,凡是經常接近大自然的學生,其對美的事物的感知力要比其他學生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