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美育奇葩綻放在語文園地的沃土上(2 / 3)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審美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裏發現為美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發展為美的。”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想象力是審美教育的有力翅膀,它對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意義重大。

然而,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常常越俎代庖,對教材的分析過細過實,沒有給學生留下一點想象空間。接受美學的創始人伊瑟爾指出,文學作品中存在著意義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各語義單位之間存在著連接的“空缺”,這些成為激發誘導讀者進行創造填補和想象性連接的基本驅動力,它會發出“一種尋求缺失連接的無言邀請”。讀者在閱讀時,如不用想象將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敲定,將這些空白填滿,就無法完成對作品的審美欣賞與“消費”。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第十一自然段是這篇小說的高潮部分。在一次語文公開課上,一位男教師教學這一部分時,用低沉的語調念道:“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然後,表情凝重,沉默不語,此時教室一片寂靜。這樣一個短暫的空白留給學生的其實是一個偌大的想象空間。當教師提出:“如果在電影中放映這一鏡頭,需要一分鍾的旁白,你想怎麼講?”時,隻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十分踴躍,有位學生這樣說道:“孔乙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就這樣走了,而且這次可能是永遠走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可能遠遠超過肉體上的折磨。孔乙己在人們的笑聲中出場,又在人們的笑聲中退場。從這笑聲中我們聽出了當時人們內心的冷酷無情與麻木不仁,也體會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和世態炎涼,更感受到封建科舉製度下知識分子的可憐與悲哀。”大家對他的旁白報以熱烈的掌聲。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的《最後的常春藤葉》是一篇結構巧妙、主題深刻的小說,其主人公貝爾曼是一個外貌醜陋、性情古怪的老畫家。他為了挽救青年畫家瓊珊的性命不惜帶病冒雨連夜繪畫,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情節。但作者有意省略了貝爾曼連夜繪畫的相關描述,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老畫家貝爾曼是如何繪畫的呢?筆者在教學本文時,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補充貝爾曼繪製常春藤葉的情節。頓時,整個課堂活躍了。不少學生很快就把情節補充出來,而且想象十分豐富。有個學生這樣寫道:那是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老畫家貝爾曼點著一盞燈籠,搬來了梯子,慢慢登上了高處,冒著風雨,一筆一筆地將顏料描在牆壁上。為了使葉子看起來更加逼真,貝爾曼把顏料調成綠色與黃色,然後用幾支粗細不同的畫筆一絲不苟地描繪著,甚至連葉片的經絡也清晰地勾勒出來。而此時的貝爾曼已經患上了和瓊珊一樣可怕的肺炎!貝爾曼其實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完成他這輩子最後的作品,也是一幅不朽的傑作——最後的常春藤葉。

中國有許多美麗的繪畫典故都是啟發想象的經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萬綠叢中一點紅”等著名作品。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語文教學中。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曾讓多少人歎為觀止。它妙就妙在一個“綠”字上。然而如何喚起學生對“綠”的全部意義的認識呢?隻有依靠豐富的想象。教師完全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麵引導學生體會“綠”字賦予無限生機的春風的全部品格與含義。大自然是激發學生想象的最好教材。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經常遊覽和遠足,認真觀察自然現象,把田野、草地、樹林、溪流、山穀的美景展現在他們麵前。麵對自然美景,教師“不必給孩子們講許多,也不必用敘述填滿他們的腦海”。要給學生的思維活動留下自由馳騁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大自然的美妙意境中盡情地舒展想象的翅膀,從而獲得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