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撥動情感的琴弦,培養審美情感力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說:“欣賞是情感的操練。”文章不是無情物,讀者必須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讓整個心境處於由審美對象引起的或愛或憎或悲或喜的美感過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因此,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如教學古代詩文作品時,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作品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生活和曆史事件,還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麼樣的個人情緒推動下創作出本作品的。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更快地與作品表達的情感溝通並產生共鳴。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指出:“教材是生活的教科書,它不僅揭示生活的本來麵目,而且能給人的思想和情感以有益的啟迪。”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正確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經過積累和沉澱,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從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如《春》的昂揚向上,《淡之美》的恬淡灑脫,《寒風吹徹》的人文情懷,還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鍥而不舍;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樂觀豁達;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誌;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義薄雲天;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等,都應溶入學生的血液之中,成為他們生命和品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教材中,除了為數眾多的表現自然美、人性美和生活美的作品之外,還有一部分主題較為冷峻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們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有益熏陶。如閱讀了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狂人日記》和《祝福》之後,從作品表達出來的悲憤與批判情感中,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封建社會和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本質,從而激發熱愛新社會、創造新生活的情感。語文教育如果注重這種審美情感的培養,那麼,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中培養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可能會比耳提麵命的思想教育和枯燥乏味的道德灌輸樹立起來的抽象認識更深刻、更紮實,而且在他們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發揮的作用將更持久和更穩固。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教師還應重視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語文教育如果局限於課本和課堂這塊小天地裏,勢必造成學生視野狹窄、知識貧乏、理解膚淺,很難完成其審美素質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因此,語文教師應把學生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審美空間,介紹莎士比亞、巴爾紮克、雨果、塞萬提斯、歌德、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讓學生認識哈姆雷特、克洛德、唐·吉訶德、瑪斯洛娃、涅赫留朵夫等人物形象。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從世界文學寶庫中汲取有益的養料。促使學生在感性與理性、知識與能力、道德與情感等方麵都得到和諧全麵的發展,真正成為知識豐富、心胸博大、品德高尚、人格獨立並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新的曆史時期對當今語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時代賦予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