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學生有了這個鋪墊,會對文中“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描寫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教學問題的有效鋪墊
從學生認知結構看,新知識、新問題與學生原有知識固著點之間存在著“潛在距離”。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兩者之間設置合適的台階,這種台階設置就是“鋪墊”。
就認知規律而言,教學工作者應尊重從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切不可急於求成,一蹴而成。我們要循序漸進,充分重視鋪墊的作用。筆者曾聽過《喂,出來!》一課的課堂教學,就主題教學這一塊,學生得到了“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解讀。但這位施教老師當場予以了否定,致使學生如入雲霧,摸不著頭腦。盡管教師對學生一再強調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最終因無人回答,隻能自問自答:為什麼吹倒的是一座廟?廟倒掉的言外之意是什麼?文章用形式的荒誕展示生活的真實,批判現代人終極精神價值的失落和建立在享樂基礎上的現代文明的貪婪成性。
這課堂的失敗之處在於未能做好鋪墊引導工作。學生的這種認識是學生自己解讀文本的結果,也是編者解讀作品的結果,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是肯定的。在肯定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挖掘“社會問題”,是需要我們探討的。不妨這樣設計問題,引導認識的紐帶:第一層次,破壞環境的關鍵是“人”的因素,小說中“人”是群類,指哪些呢?村人、報社記者、科學家和學者、警察、投機商人等,由此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評析:學者:虛偽、死要麵子;記者:趨之若鶩、退避三舍(趨利避害);村民:隻顧眼前利益,不懂得保護大自然;訂了婚的姑娘、犯罪分子:為一己之私,逃避過去,自私。第二層次:這樣一群現代人,他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生活在怎樣的社會?答案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原子能反應堆都能建造的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相對民主的社會。課文中提及那個投機商人打算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時,村長起初表示不同意,但在村民們異口同聲表示讚同時隻好同意。這樣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和精神文明相對民主的社會,與虛偽的學者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反映的社會問題是相當嚴重的。由於前麵兩個鋪墊工作到位,自然引出對小說中“廟”的品析。第三層次:為什麼吹倒的是一座廟?廟倒掉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信仰和寄托,人生價值體係的象征。在“廟”倒塌的同時,古代文明流傳下來的道德和信仰等價值體係也隨著社會的畸形發展一起轟然倒塌。正因為“舊廟”倒塌了,舊的價值體係崩潰了,所以,村民們才迫切要求“必須趕快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廟”。深層原因,就在於舊的文明秩序倒掉的時候,人們同樣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夠替代道德與信仰的新的價值體係。如此引導,能水到渠成地提煉出作品更深的社會意義。相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更加豐富的認識:本文不僅是反映環保問題的小說,更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
正是由於一環扣一環的教學層次的鋪墊,水到渠成地提煉出了小說的主題《喂,出來!》不僅是反映環保問題的小說,更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
三、心理效應的有效鋪墊
心理效應涉及的麵較為寬泛,課堂前後恰當引進相關歌曲,是一種心理效應的鋪墊。杭州上城區教育學院著名特級教師吳丹表老師上《雨巷》一文,始終以一種淡淡憂傷的音樂作鋪墊,營造課堂氛圍,為主題的解讀奠定基調。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適當地運用心理效應,以求得課堂教學目的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