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鋪墊:課堂教學深入的有力助推劑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高福明
鋪墊是藝術。寫小說不鋪墊,沒有高潮;做宣傳不鋪墊,難以奏效。同樣,語文課堂不鋪墊,就很難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鋪墊指教師為學生閱讀提供一種教學協助,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或者解決學生的閱讀困難,從而幫助學生順利解讀文本。
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因鋪墊角度不同,其效果及作用各異。
一、背景知識的有效鋪墊
語文教學中涉及許多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文體背景、作者背景、語文知識背景等,都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在教學中適當補充這些知識,有利於學生積累知識,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與情感體驗,有利於向學生展示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和無窮宇宙間的自然奧秘,有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思想傾向。在語文具體教學實踐中,其作用不可小覷。需要指出的是,背景知識不應隻是一個孤立環節,應和其他教學環節成為一個整體,為突出教學重點服務,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
如何成就課堂教學,巧設背景資料作鋪墊,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筆者在上《華南虎》一文時,開頭就引入作者的背景作鋪墊:“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作者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製性勞動。”
接下來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解析之後,到達主題探究階段時,筆者又插入詩歌背景:這首詩作於1973年6月,詩人在湖北鹹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隻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那不馴的氣魄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幹校後,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十年動亂”的特定時代,是一個囚禁生命、戕害靈魂的年代。
由於有這樣兩處鋪墊,接著就可深入理解詩人寫作此詩的目的,引導學生認識詩人以一顆敏感的心,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悲愴和苦難,同時感受到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不屈的靈魂和掙脫禁錮、向往自由的頑強鬥爭精神。在詩作中,詩人把這苦難和血性賦予一個有生命的肌體——被囚禁的華南虎。學生自然而然理解此文“詩人以華南虎為象征,表現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這樣的主題。
如何利用學生思維提出疑問,巧設背景知識作鋪墊。《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期間所作的,在這篇膾炙人口的遊記裏,作者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對小石潭的景色做了細膩的描繪,既描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鮮明的印象和親臨其境的感覺。
作者筆下的小石潭景致確實迷人——
有水,“水尤清冽”,小聲“如鳴珮環”;有石,且“金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有木,且“青樹翠蔓蒙修搖綴,參差披拂”,“四麵竹樹環合”,真是一個水清、石奇、樹美、境幽的佳處。
作者筆下的魚也是傳神的——
“潭中魚可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明裏寫魚,實則寫水,反襯“水尤清冽”。“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出了魚的靜態,表現出魚的閑適。“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出了魚的動態,表現出魚兒輕快遊動的姿態。“似與遊者相樂”把本無感情的魚寫得充滿靈性。
在此美景中,遊玩之時,人的心情應是輕鬆和快慰的。而作者卻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表現出一種低沉的感情基調。與我們的心情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呢?此時需要呈現柳宗元寫作此文的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成為後世寫作山水遊玩的楷模。此間其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繆人,居是州,恒惴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