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袁益鋒
摘 要: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成為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越來越成為語文界的共識。本文從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提出、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措施三個方麵展開論述。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途徑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越來越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堂延伸及考試,閱讀都是主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成為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成為語文界的共識。閱讀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複雜的綜合性極強的思維活動,閱讀能力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初中語文教學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一、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提出
提高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引發和培育學生閱讀的內動力(即廣泛閱讀的需求和興趣)。隻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學生才能不斷地“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一個人具備了閱讀能力,才能夠憑借它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人們把閱讀能力比作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現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人類知識正成倍增長,人類的知識來源主要就是通過閱讀。所以我們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與鍛煉,這是基礎教學的基礎。
以前一些語文教學工作者認為,每一課把課文講完,學生抄下文章的中心、段意、寫作特點等,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語文閱讀教學重在讓學生專注閱讀,閱讀教學應當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隻有學生親身實踐閱讀,才能從中獲取知識,體驗審美,習得技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選擇和實施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者,是學生閱讀探究活動中的平等參與者,而不應是學生參與閱讀的限製者和總結者。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建議”是“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審美體驗為主的實踐活動,是學生自身個性化的閱讀,倡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已經成為現今新課改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科學理念。
二、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
1.培養學生閱讀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進行閱讀訓練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達到閱讀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記憶表象基礎上產生的。閱讀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讀者按讀物中的描述,在腦子裏構成的想象。這種再造想象體現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個人生活閱曆和豐富的聯想能力,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必要途徑。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的訓練和培養何等重要。
2.培養學生係統化認知的能力。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把零散的、無係統化的知識組織成為有係統的知識結構,係統的穩定的認知結構是順利地吸收新知識、促進知識遷移的有利條件。因為新知識隻有在與舊知識的聯係與比較中,才有利於接受和貯存。新知識的輸入,可以有效補充、調整、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所以認知的係統化,是進行閱讀能力訓練與培養的一項重要工作。
3.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分析的訓練是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學會把整篇文章分解成為幾個部分、幾種因素,然後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和之間的聯係,這就是分析的訓練。分析的目的是使學生對文章有具體、細致的了解。堅持有計劃地訓練,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