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呈現。
有的老師為了節省時間,上對話課就是直接讀句子或者寫句子,然後翻譯過來再領讀,學生跟讀,學生都能讀會就完成任務了。這樣枯燥灌輸式的教學,或許節省了一點時間,但省去了學生思維、理解、體驗的過程,也省去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處於機械記憶的狀態,是一種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狀態,印象不深刻,忘記得自然就快,更談不上靈活地運用語言,所以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人類學家馬林斯諾指出:“如果沒有語言情景,詞就沒有意義,也不能代表什麼。因此詞語也隻有在情景語境中才能產生意義。”同樣,對話也是如此。對話是在一定情景下的習慣性語言,脫離情境,對話也就失去意義,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帶入課堂,但可以針對每單元對話中出現的新語言點,把握好重難點,針對重難點句子創設接近學生真實生活的語言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對話內容,加深記憶,可以用用真人、實物、動作演示、圖畫、電教手段、簡筆畫等創設情境。 經過呈現,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理解了語言,接下來就到了操練的階段,操練對於句子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感知和理解不能代替運用,要真正學會運用,必須有這種模擬的操練和練習,操練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段,依次為機械操練、意義操練。
2.機械操練 。
機械操練首先應該是機械模仿,重點是模仿重複對話中的重點句。教師給學生示範領讀,學生跟讀,這種模仿應該是大量的和多次重複的,可采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如個人說、小組說、半班說、行與行之間、男女生之間分角色對話。通過這樣的操練,使學生對重點句子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既要把語音語調讀準讀熟,又要把句型結構記熟。
3.意義操練。
意義操練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師可提供一些實物、卡片、圖片、情景等,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真實情景下,運用新學到的句型進行交際。意義操練因為賦予新的內容、新的詞彙,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比較高,所以意義操練提供的語言素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操練新句型要用舊詞彙,但這個階段的練習不是為了學習更多的詞彙,而是讓學生就新學的重點句子,利用許多學過的詞、感興趣的事進行句型結構的套用、替換,較機械操練更具真實性、趣味性和實用性。
三、鞏固練習
1.聽音答題。
根據對話內容,設計一個聽力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聽對話。聽前,教師必須有明確的指令和具體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自己應做什麼和該怎麼做。聽前指令和要求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行有意識的聽覺記憶。在學生聽對話或短文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整體理解所聽內容,然後模仿跟讀。在聽前,教師還要提一兩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捕捉相關信息,以檢驗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在進行聽力訓練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合上課本,否則學生邊聽邊看文字,聽力訓練的作用便會削弱。
2.聽音正音。
讓學生跟著錄音機或教學課件一句一句讀對話,這樣可以糾正學生的發音,在英語教學中,聽音這一環節也很重要。我們基本不具備與外國人接觸交流的條件,聽外國人講英語,唯一的途徑就是聽錄音磁帶或看教學課件,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不要忽視這一環節,讓學生感受到地道純正的英語。